•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曲藝
    “瓊劇之鄉”定安定城:瓊音雋美 戲韻悠長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鄧鈺 時間:2019-03-25 09:03:55 星期一

      20世紀80年代,定安縣瓊劇團《女御醫》演出劇照。

      編者按

      春節過后,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儋州市光村鎮和定安縣定城鎮,分別憑借當地富有民俗特色和方言魅力的民間文藝品種“調聲”和“瓊劇”入選其中,被授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在推介了儋州光村的調聲文化之后,本期海南周刊繼續報道著名的“瓊劇之鄉”——定安定城。

      “無定安不成戲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海南民間廣泛流傳著這句俗語,指的是當年全島各地,但凡是戲班必然少不了定安人。俗語來源已不可考,但定安在海南瓊劇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卻可見一斑。

      據考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定安藝伶遍布全島,占據著海南戲壇的主要地位,充當組織領導者與傳播開拓者,為瓊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定安這塊靜美之地,瓊音雋美,戲韻悠長。定安人愛瓊劇、懂瓊劇不僅體現在名伶輩出,創作隊伍人才濟濟,斬獲嘉獎無數,更體現在有一批瓊劇的聽眾和數量可觀的瓊劇人才隊伍,可以說,正是輝煌的成就、肥沃的生長土壤和深厚的群眾基礎鑄就了定安“瓊劇之鄉”的美名。

      老瓊劇演員陳朝霞指導學生練習瓊劇。

      緣起:家家戶戶聞瓊音

      “東風一夜春如繡,雨露添花竟日游……”每天晚上8時,華燈初上,定安縣定城鎮沿江公園的文化廣場便熱鬧起來,寬敞的露天舞臺上,必將響起段段嘹亮悠遠的瓊劇唱腔。

      “自從廣場修起來,村民們每晚都要聚在一起唱瓊劇,大人小孩,誰都不缺席。“剛吃完晚飯,江南社區的居民吳昌便搬出塑料凳趕去占座,廣場上,早已圍了幾圈聽戲、唱戲的村民。

      “定安被稱為瓊劇之鄉,家家戶戶聽戲、懂戲、唱戲,大伙幾乎都能哼幾句調子。”吳昌介紹,定安瓊劇氛圍濃烈,每晚在廣場中央唱戲的人不一定在某劇團任職,甚至并非科班出生,只憑著一腔熱情切磋技藝,分享瓊劇。

      定城人熱愛瓊劇有歷史、有情懷。根據史料記載,明末崇禎年間,閩南梨園戲名伶汪麗貞(被譽為海南“戲班圣”汪桂生的曾祖父)在定安南門落籍,收徒傳藝為生,組建“老三春”戲班,成為有資料記載以來定安最早的戲班,也成為瓊劇扎根定安最早的證明。

      而定安,尤其是定城,崇文尚教的風尚也助推了瓊劇的傳播和流行。自明朝起,定安文化、教育勃興,讀書出仕蔚然成風,境內民風淳樸,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加上地方語言較為統一,民間“以戲說事”“觀戲享樂”蔚然成風。

      “行經水流處,便聞瓊劇聲”,定安為瓊劇的生長提供肥沃土壤,使得瓊劇入村入戶入心,賞戲、聽戲成為全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之一。

      “看瓊劇對于定安人來說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定安縣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局長肖巨回憶,幼時,他與父親從老家龍門鎮到定安縣城時,一定要到戲院看一出瓊劇,“當時群眾看戲熱情高,常常是一票難求,我只能坐在父親懷里看戲。”

      據定安縣瓊劇團原副團長莫明深介紹,在定城鎮,除了定安縣瓊劇團外,民間還自發成立了多個瓊劇演唱隊,在公園等地輪番組織活動,凡是想過把戲癮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大展歌喉,過去還能看到民眾排隊唱瓊劇的景象,定城人對瓊劇的熱愛可見一斑。

      2018年,定安縣瓊劇團原創瓊劇《母瑞紅云》赴京演出劇照。

      探索:舊瓶新酒戲韻飄

      在傳播瓊劇的過程中,定安瓊劇人也嘗試著不斷從方言、民歌、音樂尋找靈感,革新瓊劇的曲調、音律,并從社會現實和時代潮流中尋找創作題材,不斷創新瓊劇的演出形式和演出內容,舊瓶注新酒,讓瓊劇保持生命力。

      說起創新二字,定安縣瓊劇團編劇兼演員徐姝璟頗有感觸。“我們在演出過程中,不斷走出去,學習其他戲種中優秀的、適合本地實際的部分,融入瓊劇之中。”她介紹,雖然經費不算充裕,定安縣瓊劇團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和創新的步伐,經常前往各地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我在上海的時候,看到許多年輕人排隊買票看昆曲,感到非常震撼。這些年輕人告訴我,在繁忙工作之余看一場昆曲,能夠讓身心慢下來,得到休息。我想瓊劇未嘗不可呢?”

      近年來,定安縣瓊劇團通過吸收多方戲種精華,并不斷創新題材,根據社會現實編排了《定安娘》《父愛如山》《母瑞紅云》等多部現代瓊劇。“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地創新,創作出更加貼合當代人的生活節奏和觀賞習慣的作品,讓大家意識到瓊劇并不是落伍的藝術,它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創造力。”徐姝璟說。

      “在縣里的重要晚會上,一定能看到瓊劇團的身影,他們總能演出優秀的新作品,唱出我們心坎里的話。”定城鎮居民莫海芳是資深的瓊劇觀眾,“比如說今年1月,瓊劇團在沿江公園演的《扶貧先扶志》就演出了很多人對扶貧工作的看法。”

      令人欣喜的是,定安縣瓊劇團的努力受到業內人士的肯定和觀眾的認可,并從2016年至2018年,連續3年,代表我省赴北京參加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任謝柏梁曾在觀賞《母瑞紅云》時表示,定安縣瓊劇團三次參與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進京匯演。這期間,每一次亮相,都在題材、唱詞、舞美和演出方式等方面有所創新,整體演出水平不斷提高,給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傳承:蓬頭稚子學瓊劇

      “憶當年,娥眉鐵騎騁沙場,如今是,金枝玉葉綺羅香……”近日,定安縣第一小學的瓊劇課堂上,幾名學生跟隨老師學唱瓊劇《含羞帶笑,拜謝皇上》選段,溪水般清澈的曲調從他們口中流淌而出。

      “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瓊劇的存活越發艱難。近年來,瓊劇的傳承已成為牽動人心的一大議題。”肖巨表示,目前,瓊劇面臨人才短缺,觀眾群體萎縮等困境,瓊劇的傳承必須要守住人。

      為進一步傳承發展瓊劇藝術,2014年起,定安縣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局在全縣推廣“瓊劇進校園”項目,通過聘請專業瓊劇演員,開設瓊劇課堂,向學生們普及瓊劇專業知識,并培養瓊劇小戲迷,至今已在定安縣第一小學、黃竹鎮中心學校、雷鳴鎮初級中學等多所學校成功開展。

      定城鎮學習瓊劇的孩子。

      “瓊劇需要身口相傳才能得以延續。現在從孩子開始培養,才能讓瓊劇這門‘活’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國家三級演員、定安縣瓊劇團退休演員陳朝霞從項目建設之時便參與其中,“如果再不行動起來,我擔心孩子們便不再懂得瓊劇了,這門我們為之奉獻了大半輩子的藝術,也會因此逐漸枯竭。”

      5年來,陳朝霞帶著學生們學唱腔、練習蘭花手、荷葉掌等瓊劇動作,并向學生們介紹瓊劇歷史和文化知識,她欣喜地看到不少孩子能夠重新認識并喜愛瓊劇藝術。“孩子們起初聽都不愿意聽,現在閑暇時還會不自覺哼唱幾句,這景象讓我很感動。”她說。

      定安還主動將瓊劇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來,讓瓊劇元素出現在大街小巷,讓人們對瓊劇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例如,推出富有瓊劇元素的城市吉祥物“小青梅”,在定城鎮文體路、沿江公園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繪制瓊劇主題壁畫、建設瓊劇舞臺等。

    ?

    相關鏈接:

    瓊劇名生莫明深:匠心堅守傳瓊韻
    醒獅鬧春瓊劇慶春燈謎游春美食迎春 海南多彩民俗慶元宵
    瓊劇、舞獅輪番上演 海口龍華春節騎樓展演舉行
    海南省瓊劇春晚2月2日啟幕 名家新秀重溫瓊劇經典

    ?

    (編輯:王秋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