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寧大茂竹編:
指尖為“舞”繞青竹
黃東喜與妻子分工合作,將竹片打磨光滑。
大茂竹器是萬寧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之一。在唐代,萬寧被稱為“萬安州”,治所遺址就位于今天的大茂鎮舊州村一帶。史料記載,唐朝時期,萬安州盛產竹。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農耕時代,大茂竹編就應運而生。直到現在,萬寧大茂地區仍然保存著流傳下來的竹編技巧。
今年64歲的黃東喜,是萬寧市大茂鎮紅莊村的一名竹器匠人。在萬寧大茂鎮紅莊村周邊,有著近50年竹器制作經驗的黃東喜,憑借著精湛的手工技藝,在當地小有名氣。今年4月,印度著名竹藝設計師Sandeep Sangaru就曾來到黃東喜家,與他交流竹編手藝。
歷史悠久的大茂竹編
大茂竹編,歷史上頗有盛名。明代瓊山進士唐胄長詩《藤作》序中便提到“萬州藤作名天下”。
“在大茂的傳統中,竹器是很多人家都會保留的傳統用具。”黃東喜數十年都在與竹子打交道,在他的竹編作坊里,地上散落著幾支待加工的青竹和一些制作竹器的刀具。
“比如竹編蒸籠,以前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用來蒸米飯蒸年糕的。”黃東喜說,在當地,使用竹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比如有嬰孩使用的竹編搖籃、逢年過節使用的竹編蒸籠等,大多以生活用具為主。”
每天吃過早飯,黃東喜便會坐在自己的竹器作坊里,用刀具將一根根手腕粗的青竹打磨光滑。有時,老伴和兒媳也會來幫忙。
黃東喜編制的竹蒸籠。
“公社時期,村里有一個竹器廠,大家都在廠里干工。”黃東喜說,自己的竹編技藝也是在竹器廠干工時學到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人會編竹器。”
值得一提的是,大茂竹編的傳承中更記載了星火燎原的革命斗爭歷史。“當時六連嶺革命斗爭中,離不開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在國民黨‘圍剿’的時候,村民們用竹籃、籮筐作掩護,將糧食、衣物等送到山上的指定地點。”萬寧市黨史辦相關負責人說。
20世紀90年代,大茂竹器由于產品美觀、經濟耐用,不僅暢銷國內,還被列為出口商品,遠銷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也正因為大茂竹器的美名遠揚,今年4月初,來自印度的著名竹藝設計師Sandeep Sangaru專程來到萬寧市大茂鎮紅莊村,拜訪黃東喜等竹器老師傅。
“萬寧竹編很棒,很精致。”Sangaru當時說,希望萬寧竹編可以不局限于傳統竹器的制作,與時俱進,改進設計,融合進新的、現代的元素,“讓這些精美的竹制品重新走進市場,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把竹制工藝傳承下去。”
黃東喜與他編制的竹搖籃。
竹器制作就是心志的磨礪
紅莊村村子不大,但房前屋后,一片片竹子連接成林,微風拂過,竹葉翠影交相輝映,不時發出陣陣悅耳的沙沙聲。隔三差五,在村里能看到收購搖籃的商販,他們開著農用三輪車到各個村收購竹器,再將滿車搖籃搖搖晃晃地運出村外。
“制作竹器,首先要收集好材料。”黃東喜說,前期的準備材料除了大青竹,還包括一口鋒利的刀,“刀是必不可缺的,很多階段都要用到,比如剖絲、切絲、刮削、磨光。”
黃東喜的刀尤為鋒利。剖開青竹的時候,黃東喜十分專注而果決,左手按穩青竹,右手用刀從青竹一端向下用力,往往伴隨著一聲脆響,青竹便被剖開一條縫隙直至被一分為二。
按照此方法繼續將刨開的竹子對半刨開,刨成一條條寬約一公分的竹條。“這時候的竹條韌性不夠,還不能用來編織。”黃東喜說,要用刀將竹片上厚厚的竹肉分離,只留下編織搖籃所用的竹片,遇到個別竹片不平滑或邊緣過于粗糙的,還要將其打磨光滑,“有時候,剖好的竹片水分太多的話,就要進行晾曬,不然在編織過程中竹片可能會折斷。”
“大茂的搖籃編織工藝非常簡單,基本只有一種六角孔編法,由于海南天氣太熱,更為密實的編法不如這樣透氣、實用。”黃東喜一邊說著,一邊手指翻飛,散發著竹香的翠竹片隨著竹匠的手指,靈活穿梭。不一會兒功夫,一件精致的竹制搖籃雛形就出現在人們眼前。
隨后,再用兩根未削去竹肉的寬竹條,將其壓出一個弧度,放在搖籃的收口處固定后,一個底部渾圓,勻稱美觀的搖籃便誕生了。
“大茂的搖籃結實耐用,保養得好的話,家中幾代人使用都沒問題。我們那一輩用過的搖籃,現在家里的兩個孩子又先后用過了還好得很。”黃東喜說,搖籃通氣又耐用,村里人喜歡用它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黃東喜看來,編織竹器關鍵在于“起頭”與“殺尾”。即從竹器的底部開始編織,然后才扎好口。頭起好了,就編得快,編得好;尾(或口)扎好了,就顯得協調美觀。
“比如制作米升,起頭不好,就絕對美不起來。”黃東喜說,編織笸籮、米升,竹蔑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工序。笸籮用的竹絲要圓、光滑,頭尾一樣大小;米罐用的竹篾不但光滑細軟,而且頭尾也要一樣大小。“做米升好與不好,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細心耐心和手藝精巧的‘尺度’。”
“另外,在制作竹器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心靜,在削竹篾時,要不抬頭,不張望,不發脾氣,專心地用刀削,削到滿意才松手。”黃東喜說,制作竹器,不僅僅需要竹器匠人手上靈活,還需要他百分之百集中精力,要有足夠的耐心,“像制作蒸籠等難度較大的竹器,匠人往往要連續2至3天保持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如果心不靜,就做不出好產品。”
正因如此,在大茂當地,百姓們就曾這樣譏笑那些不出色的當官者:“網大撈不起水,象大游不過魚,牛大壓不死虱子,官大做不了米罐。”因為,能做好米罐(即米升)的人都是編織竹器的高人。
百年老手藝留住守藝人
讓黃東喜憂心的是,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相比在工廠生產的搖籃以及其他替代品,竹編搖籃制作過程慢,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學習竹編手藝,村里會編織搖籃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
“一只搖籃可賣30至100元,每天最快也只能做2只,制作搖籃需要耐心,年輕人是坐不住的。”黃東喜說,他的兒子寧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來學習這門手藝,“整個村子里都很少有年輕人參與,我很擔心這門手藝后繼無人。”
黃東喜的話道出了一個現實:竹制品的沒落,讓這門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手藝陷入傳承難。幸運的是,大茂竹編的現狀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我們正盡可能地將大茂竹編保護起來,讓它傳承下來。”萬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德波表示,當地正提倡在一些小的旅游點引進一些小型樣品,讓竹編與旅游、生活用品掛鉤,讓大茂竹編走得更遠。
2008年,大茂竹編與后安刀、軍坡節、西門舞龍等被列入萬寧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海南省歡樂節萬寧分會場在萬寧東山嶺舉行。在這一屆歡樂節上,萬寧大茂竹編因編織精美、獨具特色,4天內便賣出去350多件竹編制品。
“大茂竹編的種類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竹籃、簸箕、米篩、搖籃,我們還計劃申請省級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這種方式讓大茂竹編更好地傳承下去。”劉德波說。
?
?
相關鏈接:
海南昌江黎族藤竹編:瀕危技藝織新路?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