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業的工人必須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帶做好安全防護才能保證工人的人身安全。
海口網11月30日消息(記者 曹馬志 張俊其)今年以來,海口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起數、受傷人數較去年同期均有較大幅度下降,但是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呈一定的上升態勢,安全生產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近日,造成74人遇難的江西豐城發電廠特別重大事故再次向世人發出了沉重的問號:安全生產警鐘如何長鳴不休?
工地必須做好防護措施,保障工人生命安全。
細心:職業培訓 消除知識盲區
“截至10月,今年我市建設施工領域共發生安全事故21起,其中高空墜落、施工觸電死亡事故較多。”日前,市安委辦在通報今年前10月安全生產事故情況時舉例,今年4到6月,更是連續發生7起施工現場高空墜落死亡事故。
建設施工領域安全事故高發的根源在哪?市安委辦黨組成員、市安監局總工程師盧定安分析,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業人員的特點是重要原因:安全意識較低、素質不高、接受安全培訓較少。
盧定安認為,把好工地安全生產關,要消除一線作業人員的規范作業知識盲區。事實上,施工單位的職業培訓一直在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利于促進安全生產工作,但是實際上,目前的培訓還存在不少問題:部分工地為了降低成本不開展培訓或者培訓流于形式;有的農民工不主動參加培訓,只為了多賺幾天的工錢,有時農民工流動性大,有的剛培訓完就走了,新來的又走了,出現培訓盲區;有的培訓,在內容設計上“水分大”缺少干貨,對實際應用幫助不大,同時沒有較好地考慮到授課對象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不接地氣不易于被工人們吸收學習實踐;還有的培訓學時不夠,內容不全面等。
“一證在手,全市通行。”針對職業培訓出現的種種亂象,盧定安建議,我市應建立完善培訓后持證上崗制度。由建設相關主管部門牽頭,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由專業的培訓機構進行實施,從源頭保障職業培訓的質量和權威性,為施工企業招聘提供重要參考;對于農民工等從業員工來說,要想進入海口的工地,參加足夠學時的專業培訓作為入職的必要門檻;建筑工地雖然類型多樣,但是需要培訓的主要內容大同小異,經過足夠學時培訓經考核合格后,由權威部門發放培訓合格證,沒有這個合格證的用人單位不能招錄。
“要建立這種培訓制度,有什么難度嗎?”面對記者的提問,盧定安表示,通過探索主管部門、培訓機構、施工企業等多方聯動共建機制,旨在建立一種權威有效的培訓制度,向海口工地輸出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從業人員,從源頭上大大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幾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