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際新聞>

    卡扎菲遺體被存放商場冷庫 民眾排隊爭睹[組圖]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1-10-23 08:01

    民眾排隊觀看卡扎菲遺體(視頻截圖)

      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的遺體目前被存放在米蘇拉特一家商場的冷藏室內并吸引了眾多民眾前往“觀看”。最新錄像則顯示,卡扎菲在被俘時依然活著,但遭到新政府軍隊成員的反復毆打,并很可能最終被狂熱的武裝人員開槍打死。

      盡管米蘇拉特政府有意將卡扎菲遺體存放在冷庫內,以免引起民眾關注,但這個消息仍然不脛而走。由于米蘇拉特曾被卡扎菲支持者圍困數月之久,獲悉此事后,人們排著長隊涌入商場,只為一睹躺在洋蔥和蔬菜冷庫內的卡扎菲“遺容”。據悉,俘虜卡扎菲的武裝人員來自米蘇拉特。

      因參觀人數太多,負責看守遺體的武裝人員只能“分批放人進入冷庫”。由于各方對如何處理卡扎菲遺體仍然有分歧,類似的“展覽”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有消息稱,利比亞過渡政府有意“秘密海葬”卡扎菲,以免其墓地成為新的“熱點”。

      從網上流傳的視頻看,卡扎菲被俘時,只有頭部受傷,其胸部和腹部都沒有傷口。這說明,讓卡扎菲致命的胸部和腹部槍傷發生在被俘之后。來自冷庫的圖片顯示,卡扎菲上身赤裸,前額左側、胸部和腹部都有彈孔。針對卡扎菲死因,過渡政府宣稱,這位前領導人在被送往醫院過程中“死于流彈”。

      隨著卡扎菲被擊斃,利比亞過渡委員會內諸多派別的“共同敵人”不復存在,這些人是否會就此陷入內亂是個未知數。聯合國已經應邀為利比亞起草新的憲法,組織大選和建設民主制度。利過渡委員會宣布,將在一個月內組建新的臨時政府,并且在八個月內舉行大選。(人民網高軼軍)

      這是2010年10月9日,時任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出席在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特別首腦會議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哈姆扎·圖爾基亞攝)

      卡扎菲42年興亡路:從理想少年到鐵腕上校

      1969年,政變和民意將這個年輕人推上利比亞的歷史舞臺,27歲的卡扎菲意氣風發,高喊“不要叫我總統,叫我上校”,許諾一切權力歸人民;42年后,歷史的車輪吊詭地駛入同樣的軌道,洶涌的民意促使人們涌入他的大本營,將他的銅像憤怒地踩在腳下。

      這是2010年7月27日,時任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出席第15屆非洲聯盟(非盟)首腦會議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

      卡扎菲42載執政之路回顧

      理想少年政變奪權

      “我是卡扎菲,自由軍官組織的領導者。”大胡子出現在首都中心廣場,對著成千上萬的支持者演講,“還有,請不要叫我總統。我只是上校。”簇擁者們圍著他歡呼雀躍。

      1942年9月,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亞游牧民族的一個普通部落家庭,是貝都因人的后裔。他童年在故鄉的戈壁沙漠和帳篷中度過,靠喝駱駝奶、吃阿拉伯大餅長大。

      他父親在50多歲時得到這個獨苗,非常溺愛。盡管不寬裕,但還是致力于用教育來武裝孩子的頭腦。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卡扎菲接受到良好的宗教學習,對《古蘭經》爛熟于心。

      中學時期,卡扎菲接觸到了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演講及其著作《革命哲學》,深受納賽爾革命思想影響,決定從軍。卡扎菲受此影響,在塞卡哈成立了一個青年革命支部。

      1961年,卡扎菲來到首都的黎波里大學,在學習一年歷史專業之后,投筆從戎,考入了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軍事學院,成了一名軍官。第二年,以卡扎菲為核心,成立了一個完全模仿埃及納賽爾革命的“自由軍官組織”。此時,他開始籌劃推翻伊德里斯王朝。

      當1969年9月1日凌晨,一群年輕的軍官闖入電臺大樓時,不少利比亞人還在睡夢中。一覺醒來的他們打開廣播,聽到的不是年邁老國王的訓誡,而是激昂雄渾的軍樂曲。一個陌生但卻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從電波中傳入千家萬戶:新的利比亞誕生了!

      一周之后,那個宣告歷史的人正式走入人們的視線:他穿著嶄新的軍服、戴著墨鏡,一臉絡腮胡子。

      “我是卡扎菲,自由軍官組織的領導者。”大胡子出現在首都中心廣場,對著成千上萬的支持者演講,“還有,請不要叫我總統。我只是上校。”簇擁者們圍著他歡呼雀躍。

      這是2010年7月25日,時任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姆紐紐國際會議中心出席非盟首腦會議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趙穎全攝

      綠色革命權歸人民

      卡扎菲喜歡綠色,利比亞的國旗全是綠色,國徽的主體顏色也是綠色。他認為象征生命和伊斯蘭的綠色是利比亞的福音。《綠皮書》就是帶來這種福音的信使。

      獲得政權后的卡扎菲曾數次對人談起當年的“革命經歷”,他坦言:“伊德里斯王朝的腐朽,早就讓我難以忍受。除了革命,我還能做什么呢?”

      上臺后的卡扎菲上校馬上大刀闊斧地實現他治理國家的遠大抱負。他許諾一切權力歸人民,實行了著名的“三大政策”:關閉所有外國軍事基地,驅逐所有外國軍事人員;銀行國有化,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經濟自治觸及資方利益,職工集體管理企業。

      1973年,卡扎菲的政權早已穩固,于是卡扎菲騰出手來,要給利比亞人“統一思想”。當年4月他發起了一場“文化革命”。凝聚著他建設理想社會理論的《綠皮書》應運而生。

      卡扎菲喜歡綠色,利比亞的國旗全是綠色,國徽的主體顏色也是綠色。他認為象征生命和伊斯蘭的綠色是利比亞的福音。《綠皮書》就是帶來這種福音的信使。

      1976年-1979年《綠皮書》出版了3卷。該書的核心就是讓利比亞成為“沒有政府,沒有軍隊,沒有警察,不要代替人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國家。”

      在他42年任期的前半段,利比亞人的確感受到了卡扎菲帶來的福利。他曾將石油收入的50%分給各家各戶,然后再做國家預算;教育醫療都是免費……

      盡管卡扎菲于1979年3月辭去在利比亞的一切行政職務,只保留“九·一”革命領導人稱號,然而,他一直是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這是2009年9月1日,時任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參加利比亞革命40周年閱兵儀式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哈姆宰·圖爾克攝)

      個人愛憎拖累國家

      在卡扎菲執政的42年里,利比亞成為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多的國家。然而,由于受到經濟制裁,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在執政的前30年,卡扎菲一直對歐美采取咄咄逼人的強硬政策,幾乎在所有重大的國際事務上都敢于跟歐美叫板,美國前總統里根因此稱他為“瘋狗”,并多次組織暗殺,欲將其除之而后快。

      卡扎菲以牙還牙,1988年用導彈將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機打了下來,釀成了震驚世界的“洛克比空難”,造成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高官在內的200多人死亡。從此利比亞和美國關系冷凍了十多年,并導致利比亞在聯合國遭受制裁。

      2003年3月,美國將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政權推翻。薩達姆失勢給了卡扎菲很大觸動。當年,卡扎菲宣布承認洛克比空難的責任,并給遇難家屬賠償。

      2004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正式終止對利比亞的貿易禁運。聯合國也相繼取消對利比亞制裁。

      在卡扎菲執政的42年里,利比亞成為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多的國家。然而,由于受到經濟制裁,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這是2011年3月2日,卡扎菲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參加支持者集會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張錳攝

      卡扎菲生平大事記

      1942年

      出生在蘇爾特一個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

      在班加西利比亞大學攻讀歷史,后在班加西軍事學院學習。

      1965年

      在利比亞陸軍服役。

      1966年

      赴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受訓。

      1969年

      領導“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

      1970-1972年

      卡扎菲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國防部長。

      1979年3月

      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只保留“革命導師和兄弟領袖”稱號。

      1988年

      洛克比空難,卡扎菲與西方關系徹底惡化。

      2004年

      卡扎菲宣布利比亞放棄研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西方和解。

      2009年

      卡扎菲出席聯大一般性會議并發言。

      2011年

      利比亞戰爭爆發,卡扎菲逃往家鄉蘇爾特。

      卡扎菲在蘇爾特被俘身亡。

      (綜合新京報記者 張樂等報道)

      這是2011年3月2日,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舉行的慶祝建立人民政權34周年大會上,卡扎菲向與會者揮手致意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張錳攝

      這是2011年3月2日,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舉行的慶祝建立人民政權34周年大會開始前,卡扎菲向與會者致意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張錳攝

      這是2009年2月2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卡扎菲出席非洲聯盟(非盟)峰會開幕式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這是2007年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第八屆非洲聯盟首腦會議閉幕式上,卡扎菲發表演講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這是2004年5月22日,卡扎菲出席在突尼斯舉行的第16屆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開幕式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金林鵬攝

      這是1996年6月23日,卡扎菲在埃及開羅舉行的阿拉伯國家特別首腦會議期間出席記者招待會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鄭衛攝

      這是2005年3月22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卡扎菲(中)進入阿拉伯聯盟(阿盟)首腦會議會場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金林鵬攝

      這是1999年9月7日,卡扎菲出席慶祝利比亞革命勝利30周年閱兵式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這是2009年2月4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第12屆非盟首腦會議閉幕后卡扎菲揮手作別各界來賓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

      這是2009年2月2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卡扎菲(中)抵達第12屆非盟首腦會議開幕式會場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這是2004年10月14日,卡扎菲(右)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會見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左)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金林鵬攝

      這是2007年11月10日,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宮,法國總統薩科齊(左)歡迎卡扎菲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 新華社/路透

      這是2004年5月22日,卡扎菲在突尼斯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第16次首腦會議開幕式上抽煙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

      10月20日,在米蘇拉塔市的一間房屋內,當地民眾圍在卡扎菲的遺體周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賈布里勒20日證實,卡扎菲當天已在蘇爾特被打死。新華社發(哈姆扎·圖爾基亞)

    [來源:新華網綜合] [作者:] [編輯:謝軍輝]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