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度之所以管用,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由于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中國制度既能保持穩定性與連續性,又能不斷改革創新,從而保證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中國制度發展,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也在不斷顯現和增強。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好的傳統必須保留,但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我們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不能動搖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的一個生動體現,就是正確認識和有效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中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但在改革發展進程中,也會不斷出現風險和挑戰,因此必須保持制度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保持戰略定力,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制度自我完善的韌性得到進一步增強,彰顯出強大治理效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面對改革發展穩定重任,中國制度能夠充分發揮效用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勇于自我革命、不斷改革創新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使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從根本上扭轉了過去一個時期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的局面,有力提升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定力和能力顯著提高。正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才使得各項改革事業有了統籌協調的主心骨,社會共識得到最廣泛的凝聚,各項改革決策部署得以高效率高質量落地見效。這也為強化中國制度自我完善的韌性提供了堅強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套制度體系是否管用,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在國家治理中,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制度改革創新的方向。強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推動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改善。2012年至2017年,精準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我國已織就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棚戶區住房改造2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700多萬戶,上億人喜遷新居。這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使人民群眾投身改革發展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大增強,也強化了中國制度自我完善的韌性。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也是強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的必由之路。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樣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不渝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強化自我完善的制度韌性永無止境。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根本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改什么、不改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明確。在此基礎上,注重在國有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集中攻堅,打出一整套改革“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壓茬推進,改革整體效應充分釋放,有力強化了中國制度自我完善的韌性,充分證明了中國制度是符合中國實際、高效管用的制度。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