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2018端午節>家國情懷>

    端午的生命意識與家國情懷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8-06-15 13:21

      作者:蕭 放

      端午是中國古老的節日,又稱“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龍舟節”“詩人節”“粽子節”等,從眾多名稱中,就能感受到節日內涵的豐富與生命的活力。

      具有千年歷史的端午節,影響范圍廣闊,雖然各地自然風土與人文環境有所差異,節日習俗各有側重,甚至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共性大于差異,并且在根本的季節感受、身體保健與倫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是中國人的共同節日。2009年,它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又屬于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

      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文化同質化、平庸化的困擾,要保存傳承民族文化,就必須重視傳統節日這一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時間節點,讓傳統節日與大眾日常生活發生密切關聯,以其周期性復現的特別優勢,一年一度地強化它的傳承與建設。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端午不僅是享受傳統節日的溫情,更是傳承與創新民族文明的重要方式。我們應該從建構與創新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認識端午節俗文化。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之所以在抗戰時期寫作《端午考》,強調龍舟的意義與龍崇拜,就是意圖從傳統節俗中尋繹新的民族文化精神依據。雖然他的結論現在不見得完全被接受,但聞一多的研究意識值得認同。

      從節俗起源看,消災避疫是端午時節的原始主題,是本原意義的節俗,因此也是流傳最廣泛、最持久的節俗。在當代社會,端午節俗的這一原始主題,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濕熱的夏季仍然難熬,也是傳染性疾病高發時節,人們還不能完全避開高溫的不適與瘟疫的威脅。期盼生活的順利與平安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人們同樣需要從物質或心理上得到一種安全保障。因此,處于陰陽二氣轉換的端午節,人們必然仍會選擇傳統的文化手段,來衛護生命。

      端午傳統節俗中的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這些避瘟保健的節俗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所以一度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端午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在當時那種情形,這首民謠帶給人們一種特別溫馨的感覺。民謠之所以溫情、動人,因為它巧妙地傳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節俗意涵,符合了當時廣大民眾尋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動物,有自己的族群與特定國家意識,人們不僅需要基本的物質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續。文化延續的關鍵在于族群的延續,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須有強固的族群意識。屈原等愛國志士所代表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一直激蕩在中華大地上,也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子孫不屈不撓地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六朝時期,楚地民眾將追悼屈原納入端午節俗之中,對端午食粽與飛舟競渡的節俗進行新的詮釋。這種詮釋并非空穴來風,它是民眾歷史情感的聚焦,是民眾歷史觀念在節日習俗中的體現。人們已不滿足于此前對生活習俗的一般性解釋,將節日習俗與歷史人物的紀念并聯起來。在屈原故里的秭歸人將粽子視為屈原的紀念物,當地流傳著這樣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端午節正是因為有追悼屈原的歷史傳說的加入,賦予它歷史和倫理的意義,使這一平常的夏季節日在唐宋之后逐漸升華為一個全國性的民俗大節。

      屈原的故事,因為有了端午節的周期性的講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在世界文化融匯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強民族的內聚力,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十分必要。在端午節中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之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人格的高尚,增強民族意識與文化的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延續更新。

      夏季是生命長養的季節,夏季的節日以生命的養護與生命力的激發為主題。對自然時氣的避忌、對歷史先賢的崇敬,在于對個體生命與群體精神的保護與養育。在盛大的夏季節日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人特有的生命觀念與家國情懷。(蕭 放)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蕭 放] [編輯:劉爽]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