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浙江省杭州市某數碼市場的普通員工,于3月15日上午10時左右,在自家電腦上敲下一段不到50個字的消息,發在了幾個QQ群上。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發布消息稱,已查到“謠鹽”信息源頭,并對始作俑者“漁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罰款500元的處罰。
海口網10月31日消息? 4月1日,網友“漁翁”在經歷了10天的治安拘留期后,重歸自由。
這名浙江省杭州市某數碼市場的普通員工,于3月15日上午10時左右,在自家電腦上敲下一段不到50個字的消息,發在了幾個QQ群上。超乎他想象的是,在此后的短短幾個小時之內,這條消息不脛而走,直至演化為兩天后全國范圍內的輻射恐慌和搶鹽風波。
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發布消息稱,已查到“謠鹽”信息源頭,并對始作俑者“漁翁”作出行政拘留10天,罰款500元的處罰。4月14日,當記者通過西湖分局工作人員聯系上“漁翁”時,他表示自己正常生活已被打亂,不愿多談。
事實上,被打亂的遠遠不止“漁翁”一個人的生活。網絡謠言對社會公共秩序的殺傷力早已為公眾所目睹。
信息時代的謠言,其擴散速度和廣度均讓人為之驚嘆,辟謠難度也隨之大大增加。在“謠鹽”風波中,網絡第三方辟謠組織的出現、政府透明迅速地反應讓一場波及全國的謠言在短短兩天之內告破。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眼里,這是一場空前成功地辟謠。但是,在此次成功辟謠之后,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網絡謠言,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
一次空前成功的辟謠
“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暫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
這是3月15日中午,網友“漁翁”在QQ群上發出的消息。隨后,這條消息被廣泛轉發。16日,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發生搶購食鹽的現象。
官方分析,造成食鹽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地震海嘯造成核泄漏,民間盛傳含碘物品可以預防核輻射,造成部分民眾盲目搶購囤積碘鹽;另一方面,民眾擔心海水受到污染,以后買不到沒有污染的食鹽了,所以搶購囤積,一些不法商家甚至趁機提價牟取暴利。
3月17日午間,國家發改委發出緊急通知強調,我國食用鹽等日用消費品庫存充裕,供應完全有保障,希望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合理購買,不信謠、不傳謠、不搶購。并協調各部門多方組織貨源,保障食用鹽等商品的市場供應。
同日,中國鹽業總公司成立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鹽業公司發出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啟動市場應急工作機制,直至市場恢復平穩,加大成品鹽調撥力度,實行24小時配送服務,確保食鹽市場穩定供應。
隨后,衛生、物價、工商等部門及各地地方政府也快速反應進行辟謠。
18日,各地鹽價逐漸開始恢復到正常,謠言告破。從開始到結束僅短短兩天時間,這在對謠言有深入研究的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周裕瓊和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樊春雷看來,是中國空前成功的一次辟謠。
民間辟謠組織悄然興起
“在路上看到有人搶購食鹽,一婆婆很鎮靜不為所動,眾人奇怪,問其原因,其答曰:‘我非典期間買的鹽還沒吃完呢!’”這樣一條輕松幽默的消息,不是出自普通網友的調侃,而是出現在中國鹽業總公司的官方微博上。
3月17日13時49分,中國鹽業總公司開通新浪微博,一天之內發布了50條博文,其中一個帖子在新浪和騰訊兩家微博網站上一共被轉發和評論了11.5萬次。
這一舉動被視為對網絡上食鹽供應不足說法最有力的回擊,對辟謠起到關鍵作用。記者采訪發現,這個官方舉動的背后,還有民間力量。
“傳得最兇的那天,我們發現謠言主要出于對食鹽供應的恐慌,所以決定邀請中鹽公司開通新浪微博,向網友發布權威辟謠消息。”新浪“微博辟謠”小組負責人譚超對記者說,這個成立于2010年11月的特殊團隊,在平息日本地震期間中國盛傳的各種謠言上功不可沒。
“那段時間我們是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查實。原先只有7個人的配置也增加到了20個人,三班倒。我們一方面廣泛地搜集各種謠言,另一方面通過郵件、微博、電話等渠道征集網友舉報,收到線索后再一一查證核實。”譚超向記者講述了“微博辟謠”小組在地震期間的工作。
袁新婷,科普網站果殼網“謠言粉碎機”主題站負責人。這名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化學專業的博士后,做的是和譚超類似的工作,但略有不同。
“關鍵就是要說服他們,所以大部分精力就花在數據資料的搜集上。果殼網編輯部有20多名高學歷的‘80后’,學科背景涵蓋物理、生物、電子、植物、數學等領域。我們還會找相關的專家把關,保證我們的消息是可靠正確的。我們不能在辟謠的同時產生新謠言。我們不是說誰的權力大聽誰的,我們只看權威和科學的觀點。”袁新婷告訴記者。
“這是一種可喜的網絡自凈力量。”樊春雷對記者說,這種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調查來提高全民分析問題能力的做法,在當下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謠言以辟謠
隨著網友“漁翁”被查證為囤鹽謠言源頭,互聯網再次遭到眾多批評——“其傳播速度、廣度和匿名性為謠言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分析,此次謠言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口耳相傳和固定電話、手機短信傳播,傳播群體主要是家庭主婦與老年人。他們限于社會認知的局限和獲取信息途徑的缺乏,成為“囤鹽”的主力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也發現了這一點。她在微博上分析:“貌似微博上關于鹽的謠言傳播并不多,反倒是辟謠的信息更多,但現實社會搶鹽的人卻聽不到這些。”“搶鹽的風潮這么快波及全國,說明傳統的人際傳播網絡還是很強大。”
這一切說明,謠言在線下傳播的威力遠高于網絡傳播,其負面效果也往往都在現實中產生。那么辟謠工作是否也應有所傾向?
周裕瓊也表示,要有專門的社會力量來加強對謠言進行客觀研究,為政策提供參考。“辟謠是需要技巧的,以往官方辟謠效果不是很好,因為語氣、手段等都不能與時俱進,那種命令的、沒有任何爭辯余地的語氣以及干巴巴沒有圖片影像的辟謠都不容易讓公眾接受。”周裕瓊說。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