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水下考古 打撈沉沒的歷史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趙優、宋國強 時間:2021-05-17 09:39:56 星期一

    2011年,“南澳Ⅰ號”沉船發掘,考古隊員布設水下探方。

    我國水下考古重大發現

    ●“南海Ⅰ號”沉船考古發掘

    “南海Ⅰ號”沉船位于廣東川山群島海域,發現于1987年。2001年-2006年間,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對沉船進行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2007年通過整體打撈的方式將沉船用沉箱整體搬運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歷經10年的發掘證明,“南海Ⅰ號”是一條滿載各類貨物的南宋外貿商船。沉沒地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南海Ⅰ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有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出土了大量瓷器、鐵器、銅器等,對研究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特殊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提供了堅實論據。

    ●遼寧綏中元代沉船調查發掘

    遼寧綏中元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是我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獨立開展的大規模的水下考古工作,被稱為“中國水下考古第一撈”,也被評為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91年-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等多家單位,組成“國家綏中水下考古隊”,先后對遼寧省綏中縣三道崗海域的元代沉船遺址進行了五次正式的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達148平方米,獲得各類器物600余件。三道崗沉船的發掘不僅有著重要的考古學意義,還為研究古代船舶發展史、海洋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華光礁Ⅰ號”沉船考古發掘

    “華光礁Ⅰ號”古沉船,是1996年中國漁民出海捕魚作業時首次發現的。1998年-1999年、2007年-2008年,經過兩次水下考古發掘,共發掘出水陶瓷器、鐵器等各類文物近萬件和船體構件511塊。“華光礁Ⅰ號”是國內第一次在遠海進行的水下考古,對我國古代海外貿易、航海技術、造船工藝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碗礁Ⅰ號”沉船考古發掘

    “碗礁Ⅰ號”沉船出水于福建省平潭縣海域,位于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沉船海域往北可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達泉州、廣州等貿易港口及東南亞地區,是南北貿易的必經之路。2005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平潭碗礁附近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并命名為“碗礁Ⅰ號”。

    沉船共計出水1.7萬余件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民窯產品,多數為青花瓷器,少量五彩、青花釉里紅和單色釉瓷器。專家推測,“碗礁Ⅰ號”應該是轉口貿易,它的中轉站有可能是廈門或廣州,也有可能是歐洲人在遠東的貿易中轉基地菲律賓的馬尼拉和印尼的巴達維亞。

    ●甲午沉艦水下考古調查

    2013年11月,為配合丹東港建設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丹東Ⅰ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考古工作提取文物200余件,其中,帶“致遠”刻銘餐盤、銅加特林機槍以及刻有致遠艦大副陳金揆名號(Chin Kin Kuai)的單筒望遠鏡等尤為珍貴。經考古、軍事、艦船專家研究認定,該艦為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北洋水師致遠艦。“丹東一號 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被評為2015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并獲評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經遠艦”的發現平息了“經遠艦”沉滅地的爭議,是繼“致遠艦”之后,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趙優 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提供


    (編輯:陳德文)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