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诰W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古詩詞中的瓊崖行止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吳辰 時間:2020-11-02 09:42:31 星期一

    屈大均撰《廣東新語》二十八卷,清康熙三十九年木天閣刻本,書牌。

    浮大瓠于江河

    蘇東坡和屈大均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他們的游山玩水雖自成風雅,但究其方式也與其他地方的人別無二致,但是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同胞們卻一直有著一種獨特的出行方式。

    《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個“大瓠之用”的典故,說的是魏王送給惠子一顆種子,長成了一個容量達到五石的大葫蘆,裝水作瓢都不合適,惠子正在發愁,莊子卻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莊子腦洞大開,建議惠子將葫蘆作成能在江湖中浮游的船,這在一般人來看,簡直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但是在海南,以大瓠過河,卻是黎家出行的常用方式。

    明代《瓊州黎民圖》記載,“黎人往來山際輒用絕大壺蘆,帶于身間。至于溪流漲處,則雙手抱之,浮水而過”,海南中部山區河網縱橫,每逢山間漲水,小溪也能變成大河,有時候,兩人隔著一條河,想見面卻得繞行好幾天。這樣,葫蘆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渡河的人抱著葫蘆在水中幾個浮沉就能到河對面,這著實方便了不少。

    黎族同胞向來與世無爭,這種只在《莊子》里記載的渡河方式雖然原始,但卻極盡逍遙,不由讓人想起那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編輯:陳德文)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