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是珍稀的生態資源,也是城市興起發展的脈絡 三亞河,今昔河事 一城水系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梁君窮 李夢楠 武威 封爍 時間:2020-10-29 15:21:39 星期四

    三亞河畔棲息捕食的白鷺。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河港煙云

    明代正德《瓊臺志》中記載:“三亞水,在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清代康熙《崖州縣志》記載:“三亞水,州東一百里。出自佛齋嶺,經三亞村,合臨川港入于海。” 這個“州”自然是指崖州,即今天的崖城。

    正德《瓊臺志》成書于1512年,康熙《崖州縣志》成書于1694年,二者相隔182年,其中一個明顯的變化在于,一個曾經繁華的國際性港口——畢潭港消失了。

    明代之后,隨著海南在國際交流中地位的提升,島內的港口職能也有了明確的分工,并且已規定有專門的對外港口。當時的崖州有3個對外港口,分別為畢潭港,州東100里三亞村南,占城貢船泊此;大蛋港,州西南3里,客商泊舟于此;望樓港,州西80里,番國貢船泊此。

    三亞村南濱海的畢潭港,是占城國朝貢泊舟之地。據海南文史專家何以端考證,畢潭港故址應在今天水蛟溪與六羅河合流之處,回新社區以東、紅樹灣樓盤以西的一段三亞河及洼地。

    占城與交趾是當時越南南北兩個獨立政權,據《明憲宗實錄》記載,占城國王子古來因國內政局混亂和交趾國的干涉,不得不出逃海外,其率王妃王孫及部落千人載方物避難于崖州。

    明末清初,由于三亞河、水蛟溪攜帶的泥沙淤積,畢潭港開始淤塞,慢慢的,這一國際性港口消失在了歷史的煙云之中,而它下游的三亞港則方興未艾。

    (編輯:陳德文)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