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醬釉小口陶罐。
“華光礁Ⅰ號”沉船首次發現于1998年,較為完整的水下考古發掘是在2007年3月、4月間進行的。由于遺址受到過破壞,沉船向西傾斜,以瓷器為主的遺物主要集中在沉船西部,順船體方向成摞堆放,堆積層保存最厚為3層,底層器物破損嚴重,僅有埋藏在珊瑚砂下面的器物還可辨認出原來的堆放形態。
水下拖曳搜尋、自由搜尋;水下遺址定位、設置探方;發掘作業:沖沙、抽泥;船貨標本測量繪圖、采集、初步保護處理;船體測量繪圖、采集、初步保護處理;船體出土清理、提取、清污、處理……一張張“華光礁I號”水下考古紀實照片讓人們看到水下考古與地下考古的不同之處,更覺出眼前出水文物的珍貴:豐富的水下沉船遺址遺物再現了東方航路云帆高懸的海外貿易文化交流歷史盛景,它們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更是先民認識海洋、征服海洋的漫長歷史縮影。
“敦煌與海南,一個曾在瀚海的駝鈴聲中融匯了世界四大文明,一個曾在南海的波濤里互通了中外有無,二者分別為古代絲綢之路陸線與海線的重要節點,同為重要歷史通道的文化載體。”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此次展覽將使觀眾了解更多南海祖先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所做出的貢獻,而文化的交織也讓人們更加深刻理解了絲綢之路留給我們今天最寶貴的財富: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諧共存。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