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wǎng)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萬寧興隆:最濃不過“僑”滋味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袁宇 宋國強 王凱 時間:2020-01-06 10:12:56 星期一

    “興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過許多外國咖啡,還是我們自己種的咖啡好喝。”1960年2月7日,周恩來總理到興隆農(nóng)場視察,喝過興隆咖啡后大為贊賞。

    一杯香味濃郁的咖啡,一位和藹可親的總理,為萬寧興隆寫下了一段佳話。

    上世紀50年代,在興隆安家落戶的海外歸僑們,從國外帶回了咖啡種子,不但生產(chǎn)出聲名遠揚的興隆咖啡,還把喝咖啡的傳統(tǒng)帶進興隆,把與中華文化迥異的異域風情帶進中國。半個世紀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歸僑生活、文化、習俗大融合,在興隆形成了獨特的“興隆文化”。

    興隆華僑在表演東南亞風情舞蹈。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海南的“小聯(lián)合國”

    “海南人最早是不喝咖啡的,是我們歸僑把這個習俗帶回來的。”今年72歲的印度尼西亞歸僑黃文能在興隆已經(jīng)生活了近60年,他13歲時隨父親歸國,在興隆華僑農(nóng)場安家落戶,見證了興隆從缺糧缺衣,到興旺發(fā)達的全過程。

    興隆,名為“興隆”,實際上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興隆地區(qū)才形成小集市。而興隆真正地興隆起來,還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

    1950年底,首批700余名馬來西亞難僑被接回到廣東汕頭,后來這批難僑被分三批安置在興隆,并創(chuàng)立興隆華僑農(nóng)場,組織難僑生產(chǎn)自救。此后,多批難僑、歸僑歸國后被陸續(xù)安置在興隆安家。

    據(jù)了解,興隆先后安置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歸國華僑1萬多人,一度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興隆華僑農(nóng)場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華僑農(nóng)場。

    歸僑歸國,帶回了橡膠、咖啡、胡椒、可可等熱帶物產(chǎn)。早期階段,歸僑們在興隆缺衣少糧,在黨的號召下,歸僑們奮力拼搏,改造荒山、荒地,種植咖啡、香茅、劍麻等,很快辟出了成片良田。

    1953年,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廠——太陽河咖啡廠在興隆設立。當時的興隆華僑農(nóng)場采用東南亞傳統(tǒng)工藝加工咖啡,1960年,周恩來總理喝過興隆咖啡后贊嘆不已。

    “后來,咖啡就成了興隆最著名的品牌。”黃文能說,種植和飲用咖啡是東南亞歸僑們的生活習俗,后來逐步影響興隆、萬寧乃至海南民眾。

    與咖啡一起進入興隆的,還有東南亞各國的民俗文化。在興隆安家的各國歸僑,聚居形成了泰國村、越南村、印尼村、馬來村和新加坡村等多個華僑村,小小興隆有著十多種語言,二十多種服飾、風俗,被人稱為“小聯(lián)合國”。在后來的旅游大開發(fā)中,這些僑村資源被開發(fā)成當?shù)刈钍苡慰拖矏鄣穆糜尉包c。

    1960年,周恩來同志在海南興隆華僑農(nóng)場視察咖啡種植情況。(資料圖片)王凱翻拍

    咖啡良種愛國情懷

    “回到祖國我不后悔。”今年74歲的印度尼西亞歸僑杜添江和家人在興隆經(jīng)營一家印尼餐廳,這家名為“伊薩娜”的餐廳從裝修到菜系都是十足的印尼風情,接待過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杜添江說,興隆的咖啡、東南亞歌舞、溫泉等特色旅游產(chǎn)品,都非常受游客青睞。

    “我們每天的生活在一杯咖啡中開始。”杜添江說,咖啡是大多數(shù)歸僑們的必備品,在物資貧乏的上世紀60年代,即使是無糖無糕點的苦咖啡,也被歸僑們奉若至寶。

    香醇咖啡的背后,還有一段動人的愛國故事。據(jù)印尼歸僑房慶宜的回憶記載,當年印尼歸僑回國前,“回國同學會”給每人發(fā)放了一個小布包,要求他們把小布包保管好,到達廣州后就交給僑委。而小布包里有什么,歸僑們卻并不知道,只說是極其重要的任務。

    后來才得知,在20世紀50年代初,印度尼西亞一位做土特產(chǎn)生意的客家商人林棣泮主動向當時萬隆中華總會提供了一批優(yōu)良的橡膠、咖啡、胡椒和可可種子,以支援祖國建設。為了將這些寶貴的種子運回國內(nèi),便通過化整為零,交由歸僑們帶回國內(nèi)。

    “當時很多歸僑變賣了家產(chǎn),帶著橡膠等種苗和種植工具歸國。”興隆華僑旅游經(jīng)濟區(qū)僑聯(lián)副主席黃日平說,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外敵對勢力對中國采取軍事包圍、經(jīng)濟封鎖政策,橡膠是戰(zhàn)略物資,封鎖更加嚴密。

    “當時的條件是十分艱難的,一路上有海盜,要避開關卡,還要戰(zhàn)勝風浪,我們現(xiàn)在都非常欽佩這些前輩。”黃日平說。

    從華僑農(nóng)場到風情小鎮(zhèn)

    “這道‘加多加多’,是我們的招牌菜,歡迎品嘗!”在杜添江經(jīng)營的“伊薩娜”里,杜添江特意端上來一道蔬菜沙拉,黃瓜片、包心菜、豆角等簡單的鮮蔬在特有拌醬的調(diào)味下,產(chǎn)生了不可言喻的奇特口感。這也是印尼的傳統(tǒng)美食,如今被歸僑們帶到了海南。

    在興隆,像“伊薩娜”這樣的東南亞風味餐館,大多數(shù)都是歸僑或歸僑子女開設。“我們從小就在印尼生活成長,十分留戀那里的美食味道,所以回國后依然想要把這種味道留住,帶給更多的人。”同樣在興隆經(jīng)營東南亞美食餐廳的黃文能說。

    事實上,在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條件改善,興隆食材更加豐富而且物美價廉,歸僑們這時已經(jīng)普遍制作花樣繁多的東南亞糕點。興隆歸僑們逢年過節(jié),也會準備美味糕點充當節(jié)貨慶祝,這也成為當?shù)氐囊淮筇厣幕?/p>

    除了美食外,興隆地區(qū)的建筑、生活習俗和教育文化也呈現(xiàn)出異域風情,如八面玲瓏的泰式尖塔,刻有雕像的木門等等,有時也有穿著小花裙子的行人,街面上的南洋味兒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外來的南洋文化同本地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交融時,也在適應這片土地,并最終形成了今天興隆獨特的“太陽河”文化。

    “我們現(xiàn)在的菜品口味都較淡,不像印尼當?shù)啬敲礉庵兀@也是我們進行的改良。”黃文能的兒子黃宇峰說,為了做出適合海南人及內(nèi)地游客品嘗的東南亞美食,他們在不斷調(diào)整口味,讓更多人能夠喜歡這些美食。

    20世紀90年代,興隆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憑借豐富而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太陽河”文化,吸引萬千游客前來觀光游覽。2008年,興隆獲評海南十大文化名鎮(zhèn),“小聯(lián)合國”的美名仍舊在國內(nèi)外流傳。


    (編輯:陳德文)

    網(wǎng)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