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藝術與收藏
    名副其實的民窯 尋訪海南樂東三曲溝古窯址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劉亭亭 時間:2019-04-08 09:40:38 星期一

      原標題:三曲溝的千年窯火

      三曲溝古窯址采集的“福”字款盤底。

      文圖 本刊特約撰稿 劉亭亭

      說起海南島的古陶瓷窯址,最為人們熟悉的是澄邁縣的福安窯。在2002年和2004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福安古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和遺跡,再現了海南島古代制瓷業的繁榮。但少為人知的是,遠在島西南的樂東黎族自治縣也散布著不少古陶瓷窯址,其中以黃流鎮的三曲溝古窯址留存面積最大,龍窯的體量也是居全島古窯之冠。

      尋訪古窯址

      第一次站在樂東三曲溝古窯址上,著實被震撼了:三條巨大的龍窯盤踞在廣袤的田地上,平整過的泥土發色灰白,隨處散落著釉陶殘片,眼前的一切仍記錄著這里的延綿窯火。從地域上看,“三曲溝窯址”的定名或者并不確切,我們驅車在三曲溝附近轉了許久,最后找到新民村才發現,古窯址實際在新民村西部約300米的田地里,離三曲溝還有數里路。新民村古代為窯灶溝(窯灶村),所以古窯址叫作新民村窯址或窯灶溝(窯灶村)窯址似乎更符合實際。

      邢師傅在制作陶坯。

      不過三曲溝附近倒是真有龍窯數座,都是解放后新建的窯爐。新龍窯的邢師傅仍延續著傳統的制陶工藝,為人樸實熱情,頗有些古代手工匠人的氣質。他還現場給我們展示了拉坯成形的制陶工藝:只見他雙手向上輕拉,泥漿似被賦予了生命,一層層地往上爬砌,不多時一件泥陶小罐便初成型,再粘上手捏的橋形四系,簡樸實用,確有古陶的遺風。從邢師傅制作的器形來看,一些束頸大罐、壺、碗和裝飾兼實用的橋形系,還留有幾百年前甚至更早的三曲溝古窯址燒造陶瓷的影子。這種實用器,在古代,面向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現在看來仍有一種古拙的美感。

      根據新民村的村志記錄,新民村制陶可追溯至300多年前,詹氏祖先有富公在清代康熙年間從海南瓊山縣西塘都龍塘村遷至此地,娶妻黎氏,為新民村制陶先祖,并傳播制陶工藝,后村民遍習,村內便世代以此為業,延續至今。但村中一位姓容的長者并不認同村志的記載,根據他的說法,明代萬歷年間其祖先從三亞崖城鎮水南村遷徙至此,因此地泥土適合燒陶,遂定居于此,至今已有27代,古窯址前原有數萬畝的番人塘,陶工將燒造好的器物用小船經番人塘入海運往各處,上世紀50年代番人塘改為鶯歌海鹽場,本地的制陶業也逐步衰落。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