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民諺詩文訴說瓊州春耕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梁君窮 時間:2019-02-25 09:19:14 星期一

      近日,在海南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一田洋,農民們剛種植的水稻綠油油一片。記者 張茂 攝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立春過后,大地一日暖過一日,海南的春天來得更早,進入雨水節氣之前,瓊島各處田間地頭,就已是一片春耕的忙碌場景。

      回望海南歷史,雖然氣候與中原有所差異,但在春耕內容上沒太大區別。正是自海南始,一幅忙碌的春耕圖由南向北徐徐展開,南方的田里秧苗長了起來,北方的地里麥苗開始返青。

      歷史上在海南的人們或是用文字、或是口口相傳,將關于春耕的故事,零碎地記錄了下來,將這些碎片掰開了看,是一個個勤勞奮進的場景,是一個個不屈于自然枷鎖的抗爭過程。

      民諺將春耕故事口口相傳

      “春耕深一寸,可頂一遍糞。春耕不肯忙,秋后臉餓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哪朝哪代,農業尤其是谷物耕種一直為立國的根本。中國人深知春耕對于一年收成的重要性,進而延伸出“一年之計在于春”等超出農業領域的諺語。

      海南基于自身的氣候與地理環境,也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諺語。最為典型的便是“干冬濕年”與“濕冬干年”之說。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寫道“諺云:‘干冬濕年,坐了種田。’又云:‘熱鬧冬至冷淡年。”’意謂冬至天晴干,過年多雨雪,有利春耕。

      而海南的民諺卻剛好與之相反。一些老海南人依然熟知這句話——“冬濕年干,谷米滿倉;冬干年濕,米缸見底”,意思是冬至前后有雨潮濕,而春節時天氣晴朗干燥,則是年一定會有好收成;而冬至前后若干旱少雨甚至無雨,而春節時卻又陰雨連綿,則是年恐有欠收。

      在明代郭裴所編修的《廣東通志》中也有明確記載,立春日微雨兆有年,諺曰“干冬濕年,禾黍滿田”,各府皆然,惟瓊州相反,曰“冬濕年干,禾米滿倉;冬干年濕,禾米少粒”。

      海南人口中的許多民諺,是從千百年來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得來,既記錄著歷史,也指導著接下來的農業生產。“短春春到清明好,長春清明雨紛紛”。短春指農歷閏年時的清明,長春指農歷平年時的清明。因短春清明多在農歷二月,這時候天氣晴和,有利于搶抓春耕,長春清明多在農歷三月,這時候清明時已是雨水紛紛,應是水稻借著雨水生長之際。

      除了春耕,海南人的諺語還貫穿于整年的生產之中,如地方史志中記載,“雷跨秋,有作無收;秋跨雷,禾米成堆”。意指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則收成不好。

      有趣的是,清代《廣東新語·海水》中還記載了“瓊州以海水占年,凡海水熱則荒。諺曰:‘海水莫熱,禾谷將結。海水其涼,禾谷登場。’”意思是海水若比常年熱,預兆著來年禾谷不好,將鬧饑荒。這似乎與后來發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冥冥中有著相似之處。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