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36歲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2007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進入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擔任數學教師,現任學校初中數學組組長,因其做事嚴謹、雷厲風行,學生們給她起了一個親切昵稱——“余哥”。

    讓鄉村本土教育“活”起來 海口瓊山創新開展田園課程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8-09-26 16:52

      云龍鎮中心小學教師吳轉在田園里上起數學課。 (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我省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第二年,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在田間、在路邊,也在課堂上。目前,海口市瓊山區教育系統確立了“田園課程”項目校行動,通過區內紅旗鎮中心小學、云龍鎮中心小學、三門坡學校、紅旗中學等四所鄉村學校開設特色課程,加強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同時在課堂上穿插德育教育,讓鄉村的本土教育“活”起來。

      “田園+特色” 充分利用本土資源

      瓊山區云龍鎮中心小學處于城鄉結合處的云龍鎮,是一所全日制農村小學,由于學校毗鄰全國百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的“紅軍改編舊址”,“紅色”資源相對豐富。于是學校便將“田園課程”與“紅色”校園文化相結合,走出一條特色的田園教育之路。

      “我們把‘田園課程’作為學校紅色文化建設的一個載體,以‘田園課程’的實施為一個抓手,涵養師生紅色文化,形成田園課程的氛圍,整體提高學生的素質。”云龍鎮中心小學校長韋清表示。

      在該校的田園課程上,學生通過認識實物的農具,進而了解社會的發展進程。學校副校長符傳彪說:“我們在課堂上把農具學習和黨徽認識相結合,讓田園和紅色文化相互滲透。再從農具延伸到我國的農業文明、社會變化,在‘田園課程’的基礎上包含歷史教育、政治教育,切入點雖小,卻能讓學生在田間管中窺豹、以小見大。”

      除了結合校園紅色文化,學校還根據實際情況開辟校園“開心農場”勞動基地。在“開心農場”里,學校針對秋季果實豐收的特點,設計了“農作物大觀園”活動,讓學生體會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自然的好習慣。

      “田園+課程” 讓課堂充滿生機

      “田園課程”并不是一門獨立的課,它可以與任何學科融合。在紅旗鎮中心小學、云龍鎮中心小學等校的課堂上,“田園+課程”正成為備受學生追捧的課堂形式。

      “大家量一量從這棵樹到那棵樹之間有多長的距離。”“在農場里找一找有沒有葉子是菱形的農作物。”……這是云龍鎮中心小學教師吳轉的數學課,她把這堂《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的關系》的數學課搬到農場里,實現了真正的“生態課堂”。這樣“田園+數學”的課堂模式,把國家課程內容與農村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提煉學生熟悉的鄉土田園中的數學問題,帶領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學會用身邊素材構建數學模型,提高學生創造力和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田園+美術”的實施可以通過收集本地重要的、體現本地特色的美術作品,把適合田園化的具體課例挑出來,添加或整合所收集到的、體現本地特色的作品。“田園+語文”則通過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詩詞、動植物兒歌、與田園生活相關的童詩、寓言、童話及經典美文誦讀,閱讀地點可以是大樹下、菜園旁、花叢中。還有“田園+英語”“田園+德育”等特色教學內容,把田園當做課堂、教材、教具,在以泥土做黑板,以花卉當紙筆的環境中,提升鄉村小學的自然資源利用程度,讓學生在自然天地間打開學習的興趣大門。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海口日報] [作者:劉曉惠]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學教學樓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