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建“防護網” 筑牢“安全墻”
海口多舉措做好防溺水教育宣傳
炎炎夏日,選擇下水游泳的市民逐漸增多,安全意識的缺乏導致游泳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約有40人因溺水死亡,小學生溺水死亡人數占溺水死亡學生人數68.2%。究竟如何減少小學生溺水事故的發生?專家建議,應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學生安全防護網絡,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全方位筑牢防溺水“安全墻”。
現狀 大多數小學生愛游泳
海南四面環海,溝渠遍布,中小學生愛好游泳,溺水事件亦多發。記者隨機對40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近7成的學生會游泳。其中,大部分會游泳的學生是通過報課外游泳班學會的。
“我的愛好就是游泳,我二年級就學會游泳了,我希望學校也能開游泳課,游泳不但能鍛煉身體,而且在遇到水的時候也不會產生恐懼。”小學生小沈是同學當中的游泳健將,她對記者說,雖然自己游泳技術還不錯,但是,溺水的大多數都是會游泳的,所以她爸爸不要她去野外游泳,在泳池當中不能與別人打鬧。
“讓孩子學游泳,我是非常贊同的,像在日本學游泳是一項必備技能,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溺水而禁止讓孩子學游泳,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學生家長王女士說,建議家長在平日里讓孩子看一些安全方面的書籍和新聞報道,及時監護到位。“學校開設游泳課程我們是相當支持的,但在內容學習方面,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安全自救知識更為重要,先學習自救,再學游泳。”
專家 構建防溺水安全網絡
防溺水工作是各級教學部門每年夏季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李教授認為,學校作為安全教育的“主陣地”,防溺水教育必須反復講、天天講,百講不厭。
其次,要加強“家校”對接。中小學生的溺水多發生在假期或放學后的時間,因此,家庭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學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過家長會、致學生家長一封信、“家校通”等方式,提醒家長加強對孩子的監管,增強家長安全意識和監護人責任意識,讓防溺水網絡從學校延伸至家庭。
最后,要發揮社區、街道辦等管理責任。李教授指出,社區、街道辦等部門應重視并支持安全教育工作,加大防溺水宣傳,懸掛宣傳標語、出版教育宣傳專欄等。并加大對有安全隱患水域排查力度,在危險水域設置警示牌。此外,對社區中的留守兒童,積極發動村干部、五老等,將防溺水工作落實到每家每戶。
李教授認為,多一份提示,學生就多一份安全。各方要積極聯動,編織起“防溺水”立體網絡,確保每一名孩子的安全。
趨勢 學校開設游泳課程
記者走訪海口市部分學校,發現在校門口醒目位置已經設置了防溺水知識展板、宣傳欄里登載著防溺水的相關知識、各班教室里均有介紹預防溺水和溺水救護方法的黑板報。“暑假來臨,學生安全工作要做到位,尤其防溺水教育。”港灣小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已經開設游泳課程,部分學生已經考核達標,順利拿到游泳合格證書。學校注重培養學生游泳技能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據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口市已全面啟動普及中小學生游泳教育工作,我市將充分利用校內游泳場地或校外社會資源開展游泳技能培訓,全面啟動游泳池建設,通過新建、改擴建的方式建成一批游泳池,配齊設施設備。今年,海口要實現50%以上的中小學生學會游泳的目標。
“當然,學生學會游泳的同時也要從安全意識上做好引導。我們會聘請專業教練指導孩子如何正確選擇游泳的場地,并教會學生學習一些游泳的自救方法。”海南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處長盧剛介紹說,學生除了可以在校內由已受過專業培訓的體育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游泳外,學校還可以聘請專業老師到校內或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組織學生到具有培訓資質的機構進行學習,多渠道增強師資隊伍建設。例如,將“會游泳,懂救生”作為我省學校新招錄體育老師的必備條件之一,鼓勵有游泳特長的其他學科教師考取相關資格證。
此外,省教育廳和省文體廳聯合開展游泳師資培訓班,預計到2020年,全省共培訓2000名游泳指導員和救生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