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影家馮建國:
用藝術力量反哺家鄉發展

馮建國與他的攝影作品。
水有源,樹有根,此次“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能來博鰲,便是源于瓊海籍的著名攝影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馮建國教授牽線。
馮建國是瓊海人。高中畢業從家鄉走出去后,他先后于東京千代田工科藝術專門學校、東京日本大學藝術學院等學校就讀;又先后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離開家鄉這么久,去年9月,馮建國帶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的學生,到瓊海市博鰲、譚門等特色小鎮參加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拍攝一部以無人機航拍為視角的4K短片《瓊海謠》時,突然感受到家鄉瓊海、特別是博鰲濱海小鎮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魅力。
馮建國介紹,4K短片《瓊海謠》主要是用藝術的手法,展示瓊海市潭門漁港、蔡家宅、北仍村、萬泉河、會山苗寨等地的優美風光、民俗風情。
談及讓“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到博鰲開展的初衷,馮建國說:“當時的博鰲,讓我想起去年8月,我在奧地利藝術論壇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期間,專程前往德國和意大利,參觀了歐洲最具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大展‘卡塞爾文獻展’和‘威尼斯雙年展’。這兩個城市都是人口30萬左右的小城鎮,但因為藝術展覽的助力而享譽世界。”
出于對家鄉的感情,馮建國想著,瓊海市的城鎮規模與歐洲這些小鎮也相當,且在1960年,謝晉導演拍攝的電影《紅色娘子軍》和后來中央芭蕾舞團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已讓全國人民都知道瓊海這個美麗的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紅色娘子軍也成為了海南省的一張經典的文化藝術名片。另一方面,近年來,博鰲亞洲論壇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每年國際政治、經濟界的領袖人物都云集博鰲,共商合作發展大計。既然博鰲有這么好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能否借力這樣良好的基礎,用舉辦“博鰲藝術節”的形式,為瓊海乃至海南注入文化藝術的活力,進一步激活海南國際旅游島和博鰲特色小鎮的發展?
馮建國向瓊海市領導提出了這個想法,當時就得到了瓊海市領導的大力支持。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馮建國回到北京,和原來的學生,從事影視文化投資的林凡和著名導演寧浩一商量,他們都積極響應并參與。
4月3日,寧浩在展覽現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了與此次雕塑展的情緣:“我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時的老師馮建國是瓊海市人,遵從老師囑托,希望借此拓展瓊海市的藝術空間。”
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里,在瓊海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和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融創金灣、農夫山泉等企業的共同助力下,在承辦單位ART72、柒拾貳變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下,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終于于4月3日在博鰲開幕。
馮建國說,他期待美麗的故鄉能借助藝術的力量,煥發出嶄新的活力:“瓊海是一個田園城市,家鄉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美好!”
人物檔案
馮建國1962年生于海南瓊海。先后于東京千代田工科藝術專門學校、東京日本大學藝術學院等學校就讀;又先后于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職。
馮建國的論文和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國際性、全國性獎項。作品以中國西部的黑白影像著稱,致力于用影像體現西部的土地與人的風貌與神韻。在美國、日本、韓國、臺北、北京、上海等地的美術館、專業畫廊舉辦了23場個人展覽,10場聯合展覽。
此外,他還應韓國中央大學校藝術大學,祥明大學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攝影教研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攝影協會的邀請,在各校作攝影專題講座和舉辦個人影展。對國際交流、高校之間學術交流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