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37年老裁縫見證海口人服裝變化
    來源: 南國都市報 作者:趙玉順 時間:2017-08-24 11:20:11 星期四
      喇叭褲、海軍服、中山裝……曾經的潮流你可還記得?

      37年老裁縫見證海口人服裝變化

      楊明光在裁制衣物。

      服裝,往往印刻著一個地方的時代變遷。上世紀80年代至今,海口人的衣物從最初的藍、白、灰色為主到如今的五彩斑斕,從喇叭褲、海軍服、中山裝到現在的各式服裝,顏色和款式的變化背后映射著海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海口高登西街的一條小巷里,有這樣一個老裁縫,恰好見證了上述的一切。如今,在機械化衣物生產的大潮下,這個從業37年的老裁縫顯得無能為力。在大多數同行要么放棄,要么轉行的現狀下,他卻想將身前的縫紉機一直踩下去。

      因為喜歡?男人也可以當裁縫

      如果不是刻意去尋找,即使多次經過楊明光的裁縫店,路人也不見得會留下印象。這家裁縫店“藏”在高登西街的一個偏僻小巷里,面積僅十來平方米。門口右側擺放著一臺廢舊的蝴蝶牌縫紉機,這是楊明光在上世紀90年代購買的。

      記者來到楊明光店鋪時,他正將一條褲子攤在桌板上,用木尺每測量一次便畫下一個記號。客人的要求是將褲腰改小,這是店里最常接到的活計之一。楊明光說,改褲腰一般情況下不用動側面,而是從里部將拉鏈和襠部的內縫全部拆掉,再根據客人的腰圍重新縫合。

      1979年,楊明光從海南中學畢業,在那個只有極少數人能上大學的年代,他沒有能夠繼續呆在“象牙塔”中。為了生計,楊明光琢磨來琢磨去,最終選擇了當一個裁縫。“一般裁縫都是女的,但我就是喜歡,也顧不了那么多了。”

      興趣歸興趣,那時楊明光對于裁縫行業是一個真正的門外漢。沒有老師傅教,他就只能從市面上淘來一本本裁縫教科書,依葫蘆畫瓢地照著書本上的步驟操作。沒有布料練手,他就拆窗簾、拆舊衣,剪了又縫,縫了又剪。

      “最開始縫的東西不是褲襠大了就是腰圍小了,車線也歪歪扭扭的。”回憶起這段經歷,這個37年的老裁縫臉上顯出了尷尬的笑容。到了1980年,自學裁縫的楊明光在家里開起了店。最開始接的都是親朋好友的訂單,后來楊明光的手藝漸漸傳開了,越來越多素未謀面的人找到他訂做衣物。1994年,楊明光終于租了個正式的鋪面。

      楊明光在用標尺測量布料。

      一眼就可看出客人的尺碼和喜好

      衣長、肩寬、袖長、腰圍、臀圍……訂做一套合身的衣服,裁縫必須知道客人各個身體部位的20多個尺碼。在縫紉機前度過了近40年后,楊明光練就了一套特殊的本領,客人一進門他就能把各個尺碼目測得十有八九。為了讓客人放心,楊明光往往還是會快速地將尺碼量一遍,但得出的數據一般都與他的料想相差無幾。

      客人不同對于衣服的要求也不大相同,但楊明光憑著一雙眼睛還能猜出客人的喜好。楊明光說,對于年輕人而言,更青睞于修身款的衣服,年齡大一些的就會要求衣服做寬松些。如果是地位較高的人士,就需要在領口上做文章。“領子一定要立起來顯得精神,給下屬一種威嚴感。”

      聊到此處時,楊明光的一位老顧客走進了店門。來者是瓊山華僑中學初中部的一位英語老師,姓裴。大約在10年前,裴老師偶然間讓楊明光給愛人做了一套西裝,出來的效果讓她非常滿意。此后,裴老師要求楊明光也給自己做衣服,但卻意外遭到了拒絕。原因是楊明光90年代之后就不愿做女裝了,“太麻煩”。

      “當時我就一直求著他給我做,信任他的手藝。”在裴老師的堅持下,楊明光還是“破例”了。自那以后,她每年都要到店里訂做幾套衣服。裴老師說,自己在服裝店買衣服時總感覺尺碼不對,而楊明光做的衣服在尺碼和手藝上總能讓她滿意。

      愿將身前的縫紉機一直踩下去

      楊明光回憶,海口的裁縫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迎來過盛世,大街小巷都有著裁縫的身影。時值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建立的春風吹過,衣物上被黑色、藍色和灰色禁錮的海口人民,終于可以大膽追求自己喜愛的服裝款式和顏色。

      楊明光一邊在木桌上給布料標著線,一邊和記者聊起了幾十年來,海口人民的服裝審美變化。從褲腿大開的喇叭褲和牛仔褲,到袖肩開袋的藍色海軍服,還有胸部開袋的中山裝,到寬松的西裝和西褲。進入21世紀之后,海口人又喜歡上了修身西裝。

      “1992年到1993年,是我們生意最好的時候。”楊明光的妻子陳女士回憶,她從1985年嫁給楊明光后,也學著做起了裁縫。到如今,機械化的衣物生產早已成為主流,服裝店的尺碼和款式也不像從前那樣短缺。近年來興起的網購,更是讓裁縫業陷入了一個更為逼仄的境地。

      “有的改行,有的放棄,大半的裁縫現在都不做嘍。”楊明光疊起一塊布料,語調拉長地說。對于這對老夫妻而言,老老少少在過節時爭著訂做衣物的好境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但他們卻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標尺和剪刀。從最初憑著一腔喜愛當了裁縫,數十年的時光在楊明光的臉上留下了皺紋,也積淀了他對這個行當的不舍。坐在縫紉機前,楊明光平靜地說:“我老了,也干不了別的,只要還能動就接著把縫紉機踩下去吧。”

    ?

    ?

    相關鏈接:

    離開鐵皮屋搬新家 海口老裁縫自編歌曲頌“雙創”

    ?

    (編輯:王秋芳)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