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曲藝
    臨高盅盤舞:榮光下日漸式微的傳承
    來源: 南國都市報 作者:梁振文 見習記者 趙玉順 時間:2017-06-09 09:21:23 星期五

      表演盅盤舞的小朋友。

      “‘8’字穿梭”、“江河橫流”、“蓮花并蒂”……在嗩吶、椰胡、月琴等八種樂器的伴奏下,小演員們于各種步法間轉換自如。或急或緩,或柔或剛,步履交叉間韻味無窮。

      這是臨高盅盤舞表演時的一幅情景。千年之前,盅盤舞起源于南宋,而后長期流傳于臨高山區。在時光的長河中,臨高人始終用輕盈的步履,沿襲著祖宗的習俗。今年,臨高盅盤舞入選海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名錄。然而,在獲得這份榮譽的同時,臨高盅盤舞卻也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

      天真無邪,小演員被稱為“靈童”

      臨高黃桐鎮居仁村,一個在地圖上并不顯眼的村莊,卻擁有著目前鎮上唯一的盅盤舞隊。

      今年52歲的王運保是這支盅盤舞隊的領隊,從2005年開始,他已經帶領隊伍走過了12個年頭。

      王運保說,盅盤舞最初只在祭祖儀式上表演,用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后來,盅盤舞在后代子孫的沿襲間,才開始在重大節日上表演。

      在居仁村,盅盤舞的小演員被稱為“靈童”,年齡大都在9歲到11歲。居仁村民的祖先認為,孩子是最單純而富有靈性的。因此在祭祖儀式上舞蹈時,更能讓全體村民得到祖先的庇佑。

      對于村里的孩子而言,盅盤舞在幼年時便被根植到腦海中。王運保說,耳濡目染之下,被招進舞隊的孩子都很快便能掌握要領。由于舞技出色,居仁村盅盤舞隊的名聲漸漸打響。附近村落如逢祭祖或喪事,時常會邀請隊伍到場表演。每次酬勞在2000元到3000元之間。

      “以前舞隊都是4男4女,現在的男孩太調皮就沒參加了。”王運保說。盅盤舞隊由8名演員組成,原本最好是男女各一半,但由于現在村里的男孩子不好管教,目前舞隊里全部都是女孩子。

      王小琴曾是居仁村盅盤舞隊中的一員,今年上初二的她性格靦腆,臉上時常掛著笑容。小學四年級時,她被招進舞隊,開始了三年的盅盤舞表演。王小琴記得,當時知道自己被招進后舞隊心里便樂開了花。“以前看姐姐們跳舞時都好漂亮,我現在也能和她們一樣了。”

      在外村表演時,王小琴和伙伴們總能得到觀眾的陣陣掌聲。掌聲之外,是無數次的汗流浹背。由于年齡太小,小演員們的體力難以支撐半個小時的演出。這種情況出現時,便會有大人將她們放在肩膀上,完成剩余的演出。

      表演雖累,但在孩子們的心中,能夠進入舞隊仍是一件感到光榮的事。特別是女孩子,希望畫上的妝容,在眾人面前一展舞姿。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如王小琴一般幸運,沒被選上的往往止不住的落淚。王運保說,經常會有落選的孩子央求父母來找他“說情”。在他看來,村民的熱情源于對祖先的敬仰。

      八音伴奏,嗩吶為魂

      在臨高,盅盤舞還有一個被提及更多的名字—八音舞。所謂“八音”,即嗩吶、椰胡、二胡、三弦、月琴、喉管、竹笛、竹簫八種樂器。這是盅盤舞表演時奏響伴奏音樂的樂器。

      每次盅盤舞表演前,小演員們都會涂脂抹粉,身著或紅或黃的盛裝。此外,8個小演員手中各自拿著一個“打擊樂器”,依次為小鑼、小镲、碰鈴、革鼓、瓷盅、瓷盤、瓷碟、瓷匙。

      盅盤舞一般分八節,每節都由不同的樂曲組成。每節樂曲時長3到5分鐘,因此一場演出的時間常為半個小時。

      在居仁村,每年最熱鬧的時候便是正月十五的大祭祖。節日一到,村民便組織包含盅盤舞隊、舞獅隊、鑼鼓隊在內的十幾個方陣,浩浩蕩蕩前往黃桐鎮的街上表演,氛圍喜慶。其中,盅盤舞隊是這幅喜慶大畫中,最為亮麗的一筆。街上的居民如果想祈求今年好運,便會在家門口放一個紅包,邀請盅盤舞隊在家門前表演。

      “嗩吶是盅盤舞表演的靈魂。”王運保說。無論是樂曲演奏或轉換,嗩吶都扮演了指揮的角色。嗩吶聲起,樂器齊鳴。小演員根據樂曲轉換節奏和舞步,手中則不斷敲擊著所帶的器物。小演員的舞步結構以“三腳馬”轉身馬步定型為主題動作,依次反復變化發展,同時輔以“兩岸飛來”、“江河橫流”、“蓮花并蒂”、“8字穿棱”等圖形調度,內容豐富。

      此外,臨高盅盤舞的動律、節奏、步伐、舞姿、聯結規律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尤其是舞中顫膝動作,融合蒙古舞顫臂、新疆舞擺頸、云南花燈舞顛發等動作風格,使人耳目一新、尋味無窮。一時間,觀眾的情緒迅速便被帶動起來。

      “這些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王運保說,無論是樂曲還是舞步,主體內容都是從祖輩傳承下來的。在后世的表演中,只做過略微的更改。

    (編輯:王秋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