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樓:80年滄桑靜觀海口風起云涌
1858年,海口成為清廷的對外口岸,商業活動日益繁盛。到1923年,海口已經是擁有400余家商戶的商業城鎮。商業的繁盛,人口的增多,對統一的計時標準的需求越來越高。商人周成梅呼吁商界捐建鐘樓,統一全市時間。海口總商會發出倡議信。1928年春,一座樓高5層、紅磚砌成的鐘樓現身長堤馬路碼頭。大鐘設置在5樓,四面安裝7塊厚2公分的大理石,構成直徑2米的鐘面,時間刻在大理石面上,并嵌上鉛牌涂以黑色。鐘面時針長0.96米,分針長1.6米,報時的音響由2個一大一小的生鐵鑄成的鳴鐘組成,每隔30分鐘報時一次。
當時的大鐘是一個轆轤卷上10多米的鋼絲繩,另一端吊上一個大鐵砣,利用垂直重量啟動行走的。吊砣從4樓垂落底層,歷時2天。勤勞的守鐘人每2天轉動轆轤將吊砣卷上4樓,如此循環,準時不誤。后來重修鐘樓,這道獨特的風景便也隨之消失。
鐘樓因商業而生,也為海口發展兩易其址。如今矗立在海口街頭的鐘樓是1987年海口市政府改建的。樓層由5層變為6層,大鐘也由鐵鐘變為電子鐘。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