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藝術與收藏
    民間收藏的崖州風物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孫慧 時間:2017-02-04 16:15:16 星期六

      民國   公雞碗

      男子青色婚服

      崖州陪嫁巾

      文孫慧??圖蘇建強

      在三亞市港門村社區,擁擠熙攘的街巷里隱藏著一座私人文博館,這是三亞市第一家私人文博館,館主是三亞市老作家蔡明康先生。從1950年代開始,蔡明康用心搜尋,目前展示的各種物件達1300多件,都是原崖州地區(今三亞、樂東、東方一帶)不同時期的文物。

      文博館設在一樓。收藏品年代從唐宋開始,以明清和民國為主,包括崖州地區人文風俗、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文物。這些文物如同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崖州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

      這1300多件藏品中,要是詳細分類,或許有上百種分法,館主蔡明康決定按照婚嫁習俗、人文風貌、社會變遷等類法將藏品簡單劃分,原汁原味地展示這些民間史物中的崖州風情。

      公雞碗助夫起家

      關于嫁妝,最早來源于《詩經》,中有記載“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可見,閨女出家配送嫁妝的風俗,早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在港門村文博館的藏品中,有很多是蔡明康先生搜集的古崖州婦女婚嫁之物,其中,3個疊放在透明玻璃柜里,樣式古樸的公雞碗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蔡明康現收藏的這3個大中小的公雞碗,均來自好友贈送。蔡老說,當年好友孫有經得知他向來有搜集文物愛好,偶然覓得公雞碗,如獲至寶,冒著似火驕陽特意送到蔡明康老家樂東羅馬,可見老友情意深厚。

      公雞碗是一種以黑尾公雞、芭蕉和花為圖案的土瓷碗,碗口大底小,碗面很隨意地用紅、墨綠、黑等簡單的色彩描著一只公雞,粗獷的工藝透著一種特殊的美感。在閩南沿海一帶,早先許多家庭的碗、碟、湯匙等陶瓷餐具,都有栩栩如生的公雞畫像。在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以清晨打鳴公雞作為一天的開始。因雞在閩南語中與“家”同音,因此公雞碗又有起家興旺的意涵,又叫起家碗。

      唐詩人李頻曾詩曰:“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雞是人類飼養最早的家禽之一,古人敬佩雞的勤懇與愛心,稱雞為德禽。據蔡明康介紹,崖州人素來愛公雞的大將風度,民間春節時,人們喜歡買張公雞年畫貼在家門口,一來“雞”與“吉”諧音意蘊著大吉大利,二來,養雞是一個家庭富足的表現。民國時代的崖州地區,姑娘出嫁,必有公雞碗作嫁妝,愿夫君成家后,考取功名,業有大成,榮華富貴。

      據記載,崖州地區的陪嫁品中,須有一整套的“公雞全”,計有:公雞茶壺一只、茶杯3只;公雞酒壺一只、酒杯5只;公雞大碗4只、中碗10只、小碗10只;公雞大盤4只、小盤4只;公雞碟10只;公雞湯匙10只。外配筷子10

      雙。“古崖州婦女出嫁,娘家無論家境貧富,都會送一全套的碗盤,代表著一對新人即將組建一個新家庭,同時也寄望著希望女兒嫁為人婦后,勤儉持家,助夫起家發達。”

      “我老伴嫁過來時本也有一套公雞碗,可歲月久遠,這套公雞碗不知何日已經‘煮鶴焚琴’。”蔡明康說,老伴曾向他講述過為置辦這套“公雞”牌嫁妝,岳母攜帶自家種養的豬與大米從望樓港大船過海去三亞、紅沙售賣,為她置辦嫁妝。歸家時船在駛入南山角海面遭遇臺風,差點葬身大海,幸得“吉人天相”,人、貨終于安全抵家。

      陪嫁巾謹遵家訓

      自古以來,崖州婦女以勤勞智慧,善良淳樸而知名,其中的典型代表莫過于中國歷史上的棉紡織專家———黃道婆。雖在黃道婆籍貫是否屬于崖州這個問題上,后世學者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黃道婆是在崖州學習的“崖州被”織造技術,并帶回家鄉上海烏泥涇傳播推廣,使得“被更烏涇名天下”。崖州當時的先進織造技術可見一斑。

      在蔡明康收集的織錦婚嫁文物中,有一條質地輕薄柔軟,圖案紋樣精細的織品,是崖州地區特有的一種婚嫁品,俗稱陪嫁巾。這條長70厘米,寬25厘米的陪嫁巾上繡著一聯家訓:“敢謂今人優四德,當

      遵母訓守三從。”

      “不嫁官人拗竹椅,不嫁商人會漂尸,愿嫁農家做百姓,睡在深方聽雞啼。”崖州女人善良誠實,腳踏實地,認為婚姻應當門當戶對,不想飛上枝頭當鳳凰,甚至民間流傳有這樣表明嫁女心跡的崖州民歌。從這首民歌中,可窺得,尋常百姓人家希望女兒找個好歸宿,過上男耕女織的農家平淡生活。

      崖州素來有尊禮重教的風氣,特別重視婦女“三從四德”遺訓教育,女人嫁人后,不應當做出逾矩違禮,有辱夫家的行為舉止。女兒出嫁時,會特別織繡陪嫁巾一條,上面繡有遵守婦德婦道的家訓,讓其帶回夫家后,要掛在妝臺架上,每日梳洗時默念,自省其身。

      青色婚服寓意美滿

      在蔡老收藏的物件中,有兩件男女婚禮服懸掛在角落里的玻璃柜里,仿佛在靜靜訴說那昔日的平淡歲月。這兩件婚禮服乍看很簡單,實際上有著不同寓意。

      男式婚服是一條立領窄袖的藏青色布衣長袍,按照崖州風俗,這條長袍既是婚服也是葬衣,人一生只有在婚日和臨終前各穿一次。女士婚服是一位崖州農家婦女的嫁時禮服,一條圓領、寬中袖、包襟前袖口的深灰色上衣。這件女士婚服綢質布料制作,質地輕柔光滑,做工精細,據蔡明康考證,應當是民國之物。

      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紅色向來是中國傳統婚禮的主色調,尤其是婚禮服裝,習慣以鮮艷顏色烘托氣氛,向來愛以紅色表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然而,中國地大物博,社會風俗也隨地區各異。民國以前的崖州地區,婚慶禮服卻是以藏青色為主色調。蔡明康解釋說,崖州人過去的婚禮服以藍色為主,后來重青色,原因是崖州儒人認可荀子的“青出于藍勝于藍”的說法,以青色寓意興旺、喜慶,吉祥的婚后生活。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與當時的政府規定有關。封建社會講究門第等級,對百姓服飾有著嚴格規定,社會階級不同的百姓穿戴要求不同。如清代末期,平民百姓只能穿青、黑兩種顏色,違者將依法處理。

    ?

    ?

    ?

    相關鏈接:

    崖州民歌起思鄉愁漸濃
    崖州漁港迎節前停泊高峰部署721艘漁船安全防火工作
    三亞崖州區通報5起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典型案例

    ?

    (編輯:余冰月)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