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與公仔戲結緣
公仔戲,是漢族傳統戲劇類,同屬木偶戲,它融文學、美術、音樂、戲劇于一體,是根植于民眾之中的漢族民間藝術瑰寶。《海南島志》記載:“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現手托木頭班之演出。”
手托木頭戲的表演形式被瓊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器樂曲演化,溶入唱腔,溶入瓊人的思想和生活習俗,演繹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使它成為有海南特色的藝術品種,海南民間另命其名為“公仔戲”,以示其與大陸各地的“木偶戲”有別。
在海南民間,公仔戲是群眾喜歡的戲種之一,每逢村民家中有大事都有請戲的習俗。結婚、生產、滿月……根據請戲人家不同的事情,戲班要安排相應的戲曲,這就要求藝人要善于觀察事物,熟識民俗俚語,唱詞口白生動通俗。
韓丹桂皮膚黝黑,從外表看,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可一開口說話,唱戲的腔韻就從聲音中流露了出來:時而急、時而緩、時而夾雜著俗語,有板有眼,字正腔圓,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戲。
“要學戲,就先得是戲癡。”在韓丹桂的家族里,外公黃聞愛是一名“戲癡”。韓丹桂回憶,黃聞愛17歲時受附近村莊戲班的影響而沉迷于公仔戲,遂不顧家人反對拜師求學,學成之后用盡一生唱戲,直至90歲。在外公的熏陶下,韓丹桂也成了一名“戲癡”,高中畢業后,韓丹桂正式拜外公為師,取藝名叫“聞愛五”,學起了公仔戲,“外線、正線、內線、反線、古腔……公仔戲聽著簡單,實際上唱起來也很講究。各種唱腔每天要不停地練,嗓子常常冒煙說不出話來。”
韓丹桂清晰地記得,1982年農歷11月12日,她第一次上臺演了《打虎》和《楚玉娥求寶》兩出戲。“緊張,可又覺得有意思。”當臺下笑聲此起彼伏,掌聲雷動時,韓丹桂就認定,公仔戲就是自己一生篤定的事業。
除了外公,韓丹桂的舅舅和兒子也是“戲癡”,細算下來,一家四代皆沉迷于公仔戲。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