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俊杰
    漁民王春吉:文物獻給國家更有意義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趙優 許春媚 杜穎 時間:2016-11-24 18:24:20 星期四
      文記者?趙優?許春媚?杜穎?通訊員?莫澤盈

      人們說,潭門的漁民都長著一張海里的臉。

      見到58歲的王春吉時,我們才理解了這句話:雖然已多年沒有出海,但臉上的皺紋依然深刻,那是在廣袤南海上被日光印下的、被風浪劃過的臉龐。

      潭門內港旁,國家南海博物館正在建設中,潭門本地漁民向博物館捐贈了832件文物,其中王春吉捐贈了97件,其中50多件為南宋文物。“這些寶貝留在家里對我們沒有什么意義,放在博物館對國家更有意義。”王春吉明白,這是讓更多人了解潭門歷史文化以及漁民世代深耕南海的好時機。

      王春吉兄弟四個,他最小。像哥哥們一樣,王春吉18歲就開始“做海”。上世紀70年代,王春吉開的還是沒有動力的帆船,“十幾噸的船在大海上就像一片小樹葉”。他還記得,當初沒有通訊設備,飄在海上的漁船無法和岸上聯系,一出海就杳無音訊,家人只能日復一日地等待,祈禱他們平安歸來。

      后來,靠風力行駛的帆船逐漸變成30噸的機械動力漁船,但“做海”的辛苦依然難言。

      讓王春吉引以為傲的,是潭門人獨特的捕撈方式——傳統的礁盤作業。漁船開到礁盤外圍,便放下小艇,漁民就帶上自制的簡易護目鏡下潛到礁盤,捕獲石斑、蘇眉、龍蝦等經濟價值高的生猛海鮮。

      這時,漁民才和沉睡在水底的文物產生了交集。

      據王春吉推斷,沉船大都因觸礁或遭遇風浪而沉沒,漁民們被奪去生命,船上的物品也葬身在海底。“有的漁民作業時撿到沉船的文物,覺得不吉利,就會丟在海里。”王春吉說,許多漁民并不是很懂得這些文物的價值。

      漁民撿到的文物,大都是各個年代的瓷碗、瓷盤、瓷杯等,而發現這些瓷器時,它們大都一摞摞地躺在水底,數量又多又集中。“這說明這些瓷器是外貿交易用的,我們國家很早就與外國做生意做買賣,南海是必經之路。”王春吉總會仔細端詳這些寶貝,和收藏愛好者研究瓷器的年代,現在也已能粗略分辨瓷器出自官窯還是民窯。王春吉告訴記者,官窯瓷器底部一般有落款,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樣,而民窯瓷器大都做出口用,也是潭門漁民收藏得最多的。

      “這些文物都是有力的證據,證明我們祖祖輩輩都在南海作業、航行。”王春吉知道南海對于潭門漁民的意義,更知道潭門漁民犁波耕海的苦。

      聽說國家南海博物館將設“南海漁民”展區,王春吉很是期待,“國家這么重視,我們漁民當然盡力支持,希望會有更多人能夠通過這些物件了解這段歷史和文化。”

    (編輯:吳茜)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