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創作需要奇思妙想
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引入了更多“熱錢”投入其中,但這并未在內容上提升中國電影的品質。相反,很多電影人認為為了賺快錢的投資方熱衷拍有粉絲基礎的IP熱劇,或者花重金請明星表演,反而不斷拉低中國電影的底線。但對于拍電影,沒錢又是萬萬不能的,中國電影應該如何處理和資本的關系?
導演何平最近頗受媒體的關注,倒不是因為他有新片上映,而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電影《回到被愛的每一天》排片量太低,在10月16日,干脆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了這部電影的網絡下載地址。
被迫“主動盜版”,論壇上這位導演的“抱怨”也就不足為怪。他說:“現在我們創作人變成了規則的執行者,要服從市場的規則,要服從投資人腦子里的規則,要服從包裝的營銷公司的規則。但藝術恰恰是不能服從規則的,當我們變成了規則的執行者,就離開了自由創作最根本的東西。好的創作人應該有自己基本完整的世界觀,而不是別人世界觀的執行者。”
馮小剛也說,電影創作人應該是規則的創作者。“我希望導演都是不遵守規則的,只有這樣我們的創作才能充滿奇思妙想。”
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本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迅速發展的助推劑,并且解決了很多硬件和拍攝技術上的問題。應該如何平衡電影藝術和資本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讓他們互相綁架,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認為,現在的資本其實是催化劑,可以讓好的公司迅速獲得更多資源,做更多的項目,也讓沒有良心的公司在市場迅速被淘汰。
劉開珞認為,從電影營銷的角度,除了票房,大家可以用更多的緯度來評價一部電影。對于投資方,可以考慮一部電影除了錢以外還能給他帶來其他一些東西,而這也恰恰是現在不少投資人的訴求。“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投資人,有些是希望我們拍他自己的故事,有些是因為看中文化產業,所以回報是多重的。”
馮小剛則認為,希望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人把投資分散一點,也做一些專業技術的公司。他舉例說,中國電影特別需要“藍翔技校”。現在的中國各種電影學院培養的都是導演、編輯、攝影、演員,但這些人的比例只是一個攝制組的10%。“我們非常需要怎么迅速的把燈裝到車上轉移,怎么迅速的把一個大的升降機架起來,會剪接的人。”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