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瓊臺曲藝
    小小戲臺唱盡人間悲喜 海南瓊劇演出場所的變遷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王玉潔 時間:2016-08-24 16:03:41 星期三

    如今的瓊劇演出場所越來越精致大氣。 記者 張茂 攝

    上世紀四十年代海口最高的五層樓,也是冠海戲院的所在地。(海口市城建檔案館提供)

    《畫報躍進之日本》雜志刊登日本軍隊侵占海南時在海口中華戲院表演的圖片。記者 李英挺 翻拍   文/記者?王玉潔?實習生?梁夢琦

      一方水土一方戲,從“土戲”到瓊劇,300多年來,豐厚深廣的文化積淀使得瓊劇根植于海南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凝聚著海南人民濃郁的藝術情思和鄉土民間氣息,正因為如此,凡是有海南人的地方,必能唱響瓊州之音。

      日月燈,云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明末清初至今,瓊劇的演出場所隨著海南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漸演變,演出場所由簡陋走向豪華,由室外走向室內,從中式茶樓向西式劇場演變……

      明清時期

      平地廟宇祠堂皆戲臺

      從一片空地到廟臺,再到各種會館、祠堂廟宇內的固定戲臺,土戲要演出必然要有場地。

      海南史籍較早對“演戲”的記載要屬明唐胄《正德瓊臺志》,“五月五日……復請太守出南湖游宴,以數艇相夾,架之以彩,呼為采蓮……”意為在湖面上“以數艇相夾”而成的“舞臺”上演戲。

      明末清初,土戲在海南興起,而后便有了“行土戲”一說。大致是講,藝人只要選擇一塊適合的空地就可以演戲,任由觀眾圍成圈作四面觀。這種所謂的土臺,實際就是一塊平地、空地而已,很難稱其為“臺”。

      后來隨著演出逐漸增多,島內一些城鎮建起了露臺。露臺多用竹、木架、頂蓋蔞席或者蓑衣草搭起,故而人們也常把它叫做草臺,這些臨時搭架的草臺一般都搭在神廟對面,這便是“廟臺”的緣由了。

      即使材料簡單,但臺子的搭建也盡量考慮觀眾感受,當時人們更愿意在高處建臺,這樣觀眾就可以從三面看到表演。有些地方建戲臺,在戲臺的左右兩側還會搭建比戲臺略高一些的小觀臺(亦稱為“子臺”、“子樓”),這是專為當地族長、鄉紳、財主及其家眷準備的“包廂”。

      瓊劇作曲家吳梅是土生土長的海口人,他常聽祖輩提起,以往每逢節慶、廟會,總要演演戲熱鬧熱鬧,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故而,古代海南的固定戲臺,一般都建在祠堂、會館、廟宇和官衙中。

      有專家考證,海南最早搭建的固定戲臺大約出現在明萬歷年間。直到清乾隆年間,海南各地建成的數十座固定戲臺依然依托祠堂、廟宇而建,曾有后人梳理,潮

      州會館、福建會館、五邑會館和高州會館等四大會館成了演戲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變遷,原先的會館多已不復存在,后人也無法考證其形制、結構和規模等情況。

      民國至海南解放

      從廣場到劇場

      清末,《天津條約》的簽訂使得海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自此僑民日增,商賈云集,西方傳教士也活躍起來,海口的日漸繁盛自然帶動了文化娛樂的發展。尤其在民國后期,海口居住和往來人口增多,看戲的人也越來越多,市井戲園也就應運而生。

      市鎮戲園的出現,使得一些大型瓊劇戲班不單是專門演神誕包場戲,而是逐漸增加了營業性演出,并開始售出門票,瓊劇開始從“廣場演戲”逐步轉向“劇場演戲”。

      要說海口的第一家營業性演出場所,非永樂戲院莫屬。這間建于光緒年間的露天劇場由竹搭成,簡陋的它終敵不過臺風的侵襲,建成四年后便被臺風所毀。

      一院既損,一院又起。從1917年開始一直到海南解放初期,十多家戲院在海口如雨后春筍般落成。民國時期,除了永樂戲院外,又一間幻真戲院建成,有時演“土戲”,有時放無聲電影,但好景不長,后因無法繼續經營改建成產院。后又有人在其旁邊建了一間新戲院,規模較小的它也因經營不善關門了。后來,有華僑在新興街(今新華北路)仿照西方歌劇院興建了一間中華戲院,這間戲院座位不多,舞臺較小,日本侵瓊后多放映無聲電影。

      吳梅回憶說,海南多臺風,以木制為多的戲院太過簡陋,最終熬不過海南的日曬雨淋風吹,大都在海南解放前后就毀廢了。

      以石木結構為主的戲院,壽命就長多了。1917年建的大同戲院,是海口一間具有一定規模的營業性專業戲曲演出場所,也是第一個鏡框式舞臺。一提起海口大同戲院,就勾起了吳梅幼年時期的回憶,“大同戲院也叫戲園,大家都說去戲園看戲。”

      “很長一段時間,大同戲院成了劇團和市民看瓊劇的首選,瓊劇、粵劇都曾在這里上演過。”瓊劇“金嗓子”、國家一級瓊劇演員陳育明昔日常常在大同戲院表演,可惜到了1973年,大同戲院最終難逃被拆的命運。

      1931年建在得勝沙路五層樓上的冠海戲院一直是海口有名氣的電影院,后來日本人一直占領著這座有“海口第一樓”之稱的建筑物。抗日勝利后該戲院改為“勝利戲院”,但漸漸門庭冷落,后改為他用。

      海南解放后,海南人民不再受戰亂之苦,工人文化宮、工人影劇院、海口戲院等戲院進入海口人的生活,此外各市縣相繼建起了能演戲、能放映電影,又能供會議使用的劇場、禮堂,數量多達20多個。如1952年建的文昌影劇院,1953年建的瓊青戲院和瓊海嘉積影劇院,1954年建的海口和平電影院,1956年建的區委禮堂,1957年建的海口戲院等。

      改革開放至今

      鄉下搭戲臺?城里建劇場

      如今,海口觀眾看瓊劇的場所選擇多樣,有能接待各種形式文藝演出的海南省歌舞劇院,也有能滿足地方戲的明星劇場和海南省瓊劇院,還有既可以供開會使用又可供文藝團體演出使用的海口人大會堂。

      農村觀眾近些年也在搭建舞臺,與古時候一樣,這些舞臺依舊與廟宇同建,坐落在廟宇、祠堂對面的空地上,舞臺不大、無固定座席,但足以滿足觀眾的戲癮。

      劇場的變化越來越能折射海南經濟社會發展。1978年改革開放后,農村各種廟會、節慶等民俗活動漸又復蘇,包場演戲越來越多。除了軍坡、公期、婆期等傳統節日要看戲外,村民結婚生子,子女上大學、參軍,老人做壽,小孩滿月,酒樓開張,華僑回鄉等喜慶的日子,都要請戲團“綁戲”招待答謝前來祝福賀喜的鄰里鄉親。

      不管是陳育明還是陳素珍,下鄉演戲早成了家常便飯,除了市縣的戲院、劇場外,露天劇場更受老百姓歡迎,演員在露天戲臺上唱戲,百姓熱情觀戲是他們最常看到的畫面。

      “那些露天劇場更多是鋼筋混凝土建的,多達三四百個,也有前后臺、副臺和頂蓋。”陳育明回憶說,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古裝戲演出恢復,演出現場更是萬人聚集、人頭攢動,村民們為了看戲紛紛在自家門口搭起舞臺,演戲、看戲盛況空前。

      到了1990年代,海南各類廟會、節慶等民俗活動越來越時興,各地鄉鎮村落的廟會公期戲可謂是“你剛歇鼓我開鑼,你剛唱罷我登場。”瓊劇演出又轉向了廣場藝術的形式,“包場戲”盛于此時。

      鄉下,有人專業搭臺,方便了愛看戲的農民。城里,城市建設的腳步和市民看戲的需求日益高漲,不管是省市機關建設的會議堂館,還是高校里的大學禮堂,各方面條件都比以前的戲院、劇場條件要好,外觀氣勢宏偉、建筑寬敞明亮,觀眾坐席舒適,舞臺、空調設施也較為先進。

      2010年,海南省歌舞劇院落成投入使用。這是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首個具有多重科技組合和先進配套設施的專業演藝場所,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的一級演出場館,是大型瓊劇演出的首選。

      一場瓊劇呈現的效果如何,除了演員的精湛演繹外,更與專業的演出場所相得益彰。

    (編輯:吳茜)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