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椰城走筆
    木棉花開
    來源: 海口網 作者:莫壯才 時間:2016-08-09 15:34:56 星期二

      又是一個木棉花開的季節,我回到曾經工作過的昌江,那是一個曾經把木棉當作支柱產業、扶貧產業發展的地方。至今那里盛產木棉,近兩年那里有的區域還成為一個頗具賣點的旅游觀光景區。

      木棉,跟我有別樣的情緣。

      我認識木棉是從父親當年通過抓鬮買來的紅棉單車開始。那時剛上小學,因為我們大隊是革命老蘇區,好不容易才得到兩個購買單車指標。想買單車的人當然很多,大隊書記只好用抓鬮的方法來讓人碰碰運氣。父親從數百人中“勝出”,算是有運氣,也引來了不少羨慕的眼光。記得單車是“三角”架構的,我人小腿短,像大人那樣坐在上面騎自然腳夠不上,學騎單車就得有所“創造”:左手掌握單車的方向架把,右胳膊夾著“三角”上面的橫杠,右腳從左邊跨過三角架與左腳配合踩著帶動鏈條的踏板,在洋洋自得中駕動單車向前運動。可能我天生靈活,不幾回單車就被我制服了。那個時光很爽,單車讓我記住了那朵鐫刻在單車架把上殷紅而碩厚的木棉花。

      上初中時,我們手上還有一本鄉土教材,其中就有描寫和贊頌木棉是英雄樹的文章。再后來,也就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當年,我赴任昌江縣副縣長。是年,三十出頭,可謂意氣風發,想干一番事業。更有幸的是,我的縣官生涯結緣于木棉。

      報到次日,正趕上縣委縣政府召開實施“兩果兩木、一水一煙”(指芒果、腰果,木棉、木薯,水產和香料煙葉)農業發展戰略動員大會。會上,縣長卓其德“弄捫”(黎語,大官)還隆重推介了我,說我如何年輕朝氣有為,如何知識化專業化,是大學里的老師,人才如何難得,話語間聞得出對我寄予厚望。會后縣政府分工,我們班子幾個人都分片蹲點協調抓這個戰略實施。我當時聯系點就是七差、王下兩鄉,常駐霸王嶺林業局。

      人在其位,須謀其政啊。我得把這個戰略弄個明白,盡早進入角色。木棉,也是這個時候我暗地給自己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把它從歷史到經濟,從種植到產業發展弄個底朝天。

      木棉,當地黎族兄弟把它當做神樹,即使刀耕火種年代,木棉樹是砍不得燒不得的。在村前屋后,常見上百年高大木棉,就是他們的鎮村佑宅之樹。千百年來,就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有木棉的地方,必有黎村。要找黎村,先找木棉樹。黎家兄弟為什么如此崇仰木棉呢?我蹲點黎村搞計劃生育時才找到了答案:傳說很多年前在五指山深處有位“爬漫”(黎語,小伙子)叫吉貝,他率領黎人抗御外敵,屢建戰功,深得同胞愛戴。后在一次戰斗中身中數箭,依然傲立山巔,身體便化作木棉樹,身上的箭翎也成為樹枝,鮮血化成火紅的花朵。黎族人民崇仰這位英雄,便把木棉樹稱之為英雄樹,木棉花叫做英雄花,把棉絮做成的衣服叫做吉貝布衣。史載蘇東坡被貶儋耳時,當地黎人曾贈他這樣一件布衣,蘇東坡以詩鳴謝:“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

      木棉獨具風格,與眾不同。蕓蕓眾生間,它高大偉岸,鶴立雞群,盡呈獻英雄宇軒。每年歲末,它樹葉落盡,花攀枝,又見英雄傲氣。總是花開寒冬,花俏獨報春歸,亦顯英雄傲骨。1959年,時任廣州市長朱光撰有《望江南·廣州好》頌之:“……人道木棉雄。落葉開花飛火鳳,參天擎日舞丹龍。三月正春風”。木棉果內的棉絮,天生麗質,是制作棉衣、棉被、枕墊的上乘原料,也有史載:“木棉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1985年,時任廣州市委書記許士杰曾賦詩壯志:“穿林昂首薄云天,俯撫群黎問暖寒。烽火高燃迎春色,卻留飛絮入清眠。”

      木棉,讓它落地生根成為一個支柱產業,我們頗費心思。既使它規模種植產生規模效益,造福當地百姓;又讓它成為一道風景線,濃妝淡抹昌江城鄉。現在從山區王下到沿海的昌城、海尾、南羅逶迤達百里路兩旁都能看到的木棉,就是那時候栽種的。廿余個春去秋來,風物依然,但它跟昌江比肩前行,長大了長高了。

      我們那拔人的努力奮斗,也得到了悅目的回贈:木棉、芒果終于成為當地經濟和生態發展的一道風景線,造就了“中國木棉之鄉”和“中國芒果之鄉”兩張名片。記得時任國務委員的陳俊生前來考察聽取我的匯報時說了一句話:“木棉,有文化,有特色,能讓農民脫貧。”

      恰好三年,我要到另一個地方履新。行前我特意去了曾經蹲點的地方——排岸、七差、乙勞、乙洞,游走了一遍,那些村前的木棉樹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停下腳步,在它的跟前佇立良久,崇仰它的偉岸,品味它的英雄氣概。更讓我難忘的是一位符姓退伍軍人兄弟,執意請我到他家午餐,殺雞又宰羊,村中兄弟知道我這個喝過墨水的“弄捫”來了,都提著“漫餅”(黎語,地瓜酒)跟我毫不生份地整了一宵。

      第二天,當我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霸王嶺林業局招待所的床上。窗外日頭都升一竹竿那么高了。床前,置放著一桶足有50斤的“漫餅”,還有一麻袋的木棉。此時司機推門進來,遞上一張紙條。是小符兄弟留下的,紙條寫道:留下酒和木棉,都是家里做的。意思是要我不論如何都要收下。字寫得很工整,分明是留下了部隊的印記。

      后來,我把小符的木棉做了一個床墊。躺在上面,蠻舒坦的。每每此時,又掛念起小符他們來。若有公干回去,總要見他們。他們來海口也跟我聯系見面。記得有一年,小符的兒子考大學,要我幫忙選擇學校。當問及要報考何專業時,這位小侄很像他爸:“讀農吧,畢業后回去種木棉,做農村旅游。”

      不久前回了一趟昌江,全家結伴前行,人多,便不想叨擾他們。但還是在“木棉客棧”遇見了熟人。那位小侄不食言,畢業后還真回去辦起了木棉客棧,吃起鄉村旅游這碗飯。

      木棉客棧,憑臨七差河,與林業局隔河相望。小符他們盛情,我們一起整了一個久違的黎家大餐。之后,又在那里住下來。

      夜深了,我依然沒有倦意,便在院子里蹓步。天空繁星閃爍,深山那邊不時傳來“潑山種薯”的鳥叫聲,很清脆悠揚的,總能引出人的懷念。記得我曾在對岸的林業局招待所填過一闋詞,叫《江城子·木棉花開》,現在讀來,似很稚幼的,但還是能聊表我此刻的心情。詞這樣寫道:

      縣委決策種木棉,

      木棉栽,準脫貧;

      意氣風發,矢志永向前。

      夢歸黎胞致富日,

      “爬漫”笑,“拜扣”情;

      “吉貝”英雄,飛絮入清眠。

    (編輯:吳茜)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