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8月2日訊(記者吳思敏)關杰,一位熱情開朗的大學生,就讀于海大材料與化工學院2013級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已連續三年到儋州筆架小學支教。從大一到大三,他由最初的興奮變成了如今的冷靜。
????效果與預期反差大
????“當發現現實不是想的那樣,付出與收獲不一定成正比時,多數人對于支教的熱情會被消磨殆盡。就像這次孩子們上課特別調皮,甚至有的課只有一兩個孩子在聽。”說起大學生支教的教學情況,關杰深深感受到教學效果差所帶給自己的失落感。
????對于支教,很多大學生想到的是如何把知識傳遞給孩子,事實上,關杰每年能教給孩子的知識少之又少。在筆架小學,大多孩子是留守兒童,雖然每年15天的暑假支教時間不能教會孩子太多,但關杰仍然樂此不彼。他說,只有真正深入農村學校,了解他們的環境、風俗以及家庭情況等,才能更高效地把知識帶給農村孩子,大學生支教這件事才有意義。
????須克服生活條件差
????對于愛玩的大學生來說,農村很多地方網絡信號差、缺乏娛樂場所、生活單調,這就需要支教前考慮清楚自己是否能夠克服這些困難。關杰第一次支教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沒有網絡,習慣玩朋友圈、玩微博的他,前幾天過得很煎熬。
????“這給了我更多思考時間,我來是支教的。”接下來的兩年,每逢看到孩子真誠的目光,他再不舍得掏出手機自顧玩游戲,也不覺得環境有多臟多差,“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我不想支教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少爺公主形象,這會給農村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
????支教不是鄉村旅游
????“支教中容易出現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志愿者每天除了上課外,還要做飯、打掃衛生、送孩子回家和舉辦活動等。”關杰坦言,他初次支教時和大多數學生一樣,以為農村風景優美,可以好好飽覽一番美景,或走在鄉間小路上高歌一曲,當一回文藝青年。事實上,大學生并沒有時間去實現鄉村旅游計劃,也因此不少人會隨著日子的流逝,支教的積極性隨之流失。當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關杰覺得堅持和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并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人批判大學生支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雖然生活條件不及城區,不能實現傳遞更多知識的理想,更沒有童話般的鄉村旅游,關杰仍一年年地奔赴在筆架小學支教。三年的經歷,讓他在看問題時懂得理性分析,處理事情時更加有分寸。“支教真的不適合僅有年輕熱情的大學生,前往支教不要抱有太多目的,踏踏實實做好該做的事,接受不能接受的環境是給農村孩子最大的快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