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三亞第二屆疍家文化節”舉辦的咸水歌大賽。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攝
三沙晉卿島美麗風光。劉孫謀 攝
文本刊特約撰稿?張興吉
中國的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海南島漁民生產、活動的家園,海南漁民祖祖輩輩在南海生產與生活中,熟悉南海的每一個島、每一塊礁石,他們對于這片寬闊而富饒的海洋充滿了深厚的情感,他們記憶南海,他們歌頌南海,南海是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將這種愛,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許多關于南海和南海諸島的優美的民間故事、傳說和漁歌、漁諺。
南海傳說:?勇敢者的故事
南海傳說中最著名的故事是“西沙群島的來歷”,講的是文昌縣的三兄弟年夜出海到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抓到了一個巨蚌,巨蚌體內有十五顆巨大的珍珠,三兄弟返航時,十五顆大珍珠被十五只白鳥叼走,三兄弟開始奮力追趕,最后白鳥把珍珠灑落在大海里,珍珠化成了十五座島嶼,即西沙的“上七下八十五島”。故事體現了海南漁民闖海的艱辛與美麗島嶼的誕生,真情實感,躍然紙上。
有些南海故事也受到了外來海洋文化因素的影響,但仍然是以南海為背景,有著濃郁的南海文化的特色。海南島西北部儋州洋浦地區流傳著“太陽島”的故事,講述的是兩兄弟被烏鴉帶去太陽島尋寶(黃金),最終以哥哥的貪婪被太陽燒死結束故事。這是個典型的阿里巴巴式的故事結構,卻是以海南漁民發南海生活為背景的,顯示了典型的南海海域文化的特點,故事內容新奇,且富有哲理。
“尋哥礁”的故事流傳于海南島的北部,講的是文昌縣的漁民兩兄弟到西沙捕魚而遇險,兄弟相思的故事。文昌縣的漁民兩兄弟在西沙捕魚,抓到一個巨龜,巨龜是前人放生的,兄弟二人也放生了巨龜,兩兄弟在返航途中,遇到了臺風,兄長不幸落水。其弟在臺風過后,到處尋找兄長,半個月后才在石島找到哥哥,原來其兄在落水后,被他們放生的巨龜所救,在石島上得以生存,終于等到了弟弟。石島是與永興島同一礁盤上的小島,在永興島的東北方向,相距僅730米,面積不及永興島的二十分之一,但海拔高度卻有12.4米,高于永興島的8.5米。故事以此就被賦予了更多人性的色彩,用兩島的并立相依,來比喻兩島如弟與兄般依戀而立,溫馨而有想象力,令人遐思。
海南漁民中還流傳著“孤魂廟”的故事。講的是清代漁民吳口天在南沙群島打魚,打到了兩個口袋,他打開小口袋的時候,鉆出自稱風氏的妖婆,要挾他打開大口袋,漁民不從,被妖婆吹妖風落海死去。其尸體漂流到北子島,被其他的海南漁民將其安葬在此。據《海南省志·西南中沙志》的記載,?在南沙北子島上確有清代同治間的兩座古墳和碑刻。這個故事中所說的“孤魂廟”實際上在南海諸島海域中都有反映,西沙群島中的永興島上也有一個“孤魂廟”。這個故事集中地反映了海南漁民在南海生產中所面臨的兇險以及他們表現出的不畏強暴的大無畏精神。
在海南漁民的傳說中,他們對南海的一切都傾注了深厚的情感。飛魚海螺等眾多的海洋生物也都是他們傳誦的對象,許多美好的夢想被編入到了這些故事里。
有名的是海螺姑娘的故事,是南海海域廣泛流傳的故事之一,在海南島內也很流行。它講的是很久以前,在海南島三亞一帶的漁民青年阿龍與海中的海螺姑娘戀愛的故事。
漁歌&船歌:
濃濃的生活味
海南島四面環海,沿海的居民與南海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他們的許多日常生活都具有海洋生活的特點。其中以南海的漁歌、漁諺最有特色。
海南漁民在長期的海洋生產、生活中,對南海的感情用漁歌表現出來。這些漁歌的題材、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漁歌,一是船歌。海南漁歌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了漁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海南漁民思想、生活、情感與愿望,曲調豐富而抒情。而船歌是漁民在海上拉網、捕撈、收網等時候唱的,故而韻律強勁,富有節奏感。
流行于海南島西北部的儋縣民歌是海南漁歌的代表之一,其歌詞極富生活情趣。《妹做鉛來哥做網》唱道:“妹做那鉛來哥做網,妹做那鉛來哥做網,鉛呀鉛拖網。網呀網拖鉛,鉛呀鉛拖網,網呀網拖鉛”。用鉛做的網墜與漁網之間的關系來比喻夫妻和男女的關系,具體形象,賦予海南漁民的海洋生活的特點。儋州民歌種類很多,其中以“調聲”最具代表性,其中許多是南海的漁歌。
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地區,是海南漁歌的重要地區,極富地域的特色。如“搖來調”中,“妹呀,你歌不如我歌多,一唱就要用船拖,日出唱到日西落,請妹耐心伴我和”。著名的漁歌“哩哩美”更是以優美活潑的形式為人們所熟知。哩哩美漁歌在臨高地區傳唱了上千年,?它萌芽于遠古時代,形成于南宋紹興年間,?其發源地是臨高縣沿海漁村。往來穿梭的漁民把漁歌帶到各地,?外地的漁民移居臨高沿海后,?所帶來的各地漁歌曲調也不斷為“哩哩美”漁歌所吸收,?年復一年,“哩哩美”變成了如今優美動聽的漁歌。“哩呀哩哩美,?哩呀哩哩美雷愛,?雷愛”,這個曲調任何一個臨高人張口就能唱出。臨高漁民撒網捕魚時面對藍色大海激情涌動,?情緒高漲,?就情不自禁地開口來一段哩哩美。“海水清澈當鏡照,妹坐船邊好梳頭,哥站后面收魚鉤,兩顆心兒看得透”。“正月過了二月到,雙雙漁船趕出海,別港阿哥我不愛,單等情哥歸港來”。哩哩美漁歌是臨高漁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高乃至海南珍貴的漁民文化的體現。
海南漁歌是在海南人民長期的海洋生活中形成的,同時,海南漁歌也是在廣泛吸收國內其他地區漁歌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文昌縣‘噯哩調’《怨氣歌》,儋縣的‘調聲’漁歌《破船歌》同臺灣漁歌《補破網》相近;崖縣‘調聲’《情愿下海嫁魚蝦》在情調上使人想起了福建省閩南水域地區漁歌《拿餌歌》”。
海南島南部的疍家咸水歌,西部的軍話漁歌也是海南海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此外海南島其他漢族地區的歌謠中,也有許多以海洋的生活為背景,如東部僑鄉的歌謠中,以趕海與送親出海到南洋的內容居多。
海南漁諺:
行船海上積淀多
海南民間的漁諺,是南海生活的積淀,是海南漁民日常生活的經驗總結。這其中有南海生活經驗對后人的傳授,也有對南海生活的感悟,是一種南海海洋文化智慧的結晶。如“囑子囑孫,勿忘三月春”(文昌),三月春指春季的漁汛,是漁民出海豐收的時刻;“入風出云,海上無船”(三亞),“海起雞腸浪,臺風快上岸”(海口),形容海上臺風初起的形態,警示后人注意臺風將至。“上怕七洲洋,下怕昆侖洋,針迷航失,人船莫存”。極言七洲洋和昆侖洋一帶海上漁業作業、航行的兇險。樂東地區的諺語:“走水行船三分命”。警示后人南海生活的艱辛。對海上生活的期盼,對人際關系,也用南海海上的生活、生產經驗來比喻,如“海里魚多水不清,姑娘多心情不真”(文昌);“細心能駛千年船,粗心港內打破船”(樂東)。“單人好垂釣,多人好拖網”(三亞);“人多戽海海也干,螞蟻多搬山山也崩”(儋縣)。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