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老船長、“南海航道更路經”代表性傳承人王書保。記者 宋國強攝
王書保一家世代傳承的手抄本《更路簿》。 記者 宋國強 攝
文記者?李磊
2015年11月,作為《更路簿》傳承人之一,瓊海潭門老船長王書保帶領著30名學員駕駛著漁船,從潭門行駛至西沙。
這一次的航行,他們沒有用衛星定位系統,所有的線路定位都是依靠那本祖上傳下來的《更路簿》,王書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這些年輕人使用羅庚、《更路簿》定位。
當漁船安全準確地行駛至西沙群島時,船上的學員們無不為這本南海奇書的神奇和王書保精湛的航海技術稱奇叫絕。
每代人都在使用,每代人都在更新的《更路簿》,在現代科技全球定位系統“稱霸”導航領域的今天,依然有其實用價值,不能不讓人嘆為觀止。
打開一扇沉重的木門,潭門鎮孟子園村漁民王書保走進鎮上那家自費建立的《更路簿》展覽館,拿出一本祖上傳承了多年的《更路簿》。
這本《更路簿》,王書保的祖父記、父親記,內容代代不斷更新,記錄著南海各個島礁線路圖和傳統漁場所在地,凝結著世代在南海謀生的王家幾代的心血。
如今,作為《更路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的王書保,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闖南海的經歷后,他更是感覺到《更路簿》在南海文化的重要意義,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更路簿》,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更路簿》的傳承之中。
《更路簿》代代記,代代有更新
“我父親用《更路簿》駕駛著木帆船出南海打漁,當年他交給我的《更路簿》上每一條線路,到如今我還能倒背如流。”站在那間《更路簿》展覽館中,王書保拿出一本略微發黃的日記本,內頁上用鋼筆整齊地記錄著南海上一條條航線。
今年57歲的王書保,?18歲就開始出海捕魚。28歲時就當上了輪機長。他手中保存的那本《更路簿》傳自他的父親,而他那位經驗豐富的父親,手中的《更路簿》則傳自于王書保的祖父,而他祖父的《更路簿》也是從上一代手中接過……與其他版本的《更路簿》一樣,這本抄寫在筆記本上的《更路簿》,凝結著世代在南海謀生的王家幾代人的心血。
這本《更路簿》上,有王書保祖父所做的記錄,也有父親留下的筆記,每一代人都會為《更路簿》補充新的信息點。傳到王書保手中時,上面已經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多條線路,不僅記錄著前往西沙、南沙的各條線路,還記錄了水流的變化、標注了容易發生海難的海域,甚至更詳細地將島礁附近的南海傳統漁場標注出來,并注明在那里能捕撈到什么樣的海產品,可謂一本西沙、南沙漁場百科全書。
當年,從父親手中接過那本用油布包了一層又一層的《更路簿》時,父親堅持讓王書保用《更路簿》上的方法駕船,并對他說要想從海里謀食,必須把《更路簿》熟記于心,至今王書保覺得當年父親的教誨不無道理。
祖上留下的《更路簿》最可靠
“待到我掌船時,已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潭門漁民都用上了機帆船,但我依舊用《更路簿》來定位航線。”王書保說,都說《更路簿》只適合用于木帆船時代,那時他每次出海前,都會拿出《更路簿》計算一番,便知道行船軌跡。
王書保這樣解釋機帆船上使用《更路簿》的秘訣,他根據航速、水流、風速、時間的計算,可以算出航船的實際行駛里程,然后以一更10海里,將行駛距離換算成更數,這樣就可以用《更路簿》的記載導航了。王書保說,他一直用著《更路簿》上記載的線路進行導航,沒有出現過任何錯誤。
“都說現在用上了衛星導航,《更路簿》沒有用了,但你可曾想過,如果一旦現代化定位設備失靈,在海上如何行船?因此在南海上行船,最可靠的還是老祖宗留下的《更路簿》。”
王書保說到這里,還講了20多年前他在南海上的一個親身經歷。
1987年秋天,王書保駕駛一艘機帆船前往西沙捕魚,一路上,他嚴格按照《更路簿》上記載的航線行駛,在航行途中,王書保遇見一艘從三亞榆林港開出向南行駛的輪船,這艘輪船航速較快,不一會在海面上就不見了蹤影。第二天上午,當王書保的漁船行駛至西沙永興島附近海域時,卻發現昨天見到的那艘輪船緩慢地朝海南島方向行駛,覺得蹊蹺的王書保通過電臺與輪船取得了聯系。
在電臺里,輪船的船長告訴他,這艘輪船的目的地是西沙永興島,定位系統采用的是無線電羅蘭器定位,由于那天羅蘭器發生了較大的偏差,導致輪船偏離了原有航線。輪船的駕駛者將船駛入永興島附近海域時,費了好大的勁都沒有找到永興島,無奈之下又將船開了回來,并且一邊開一邊重新定位尋找永興島。當王書保發現這艘找不到目的地的船時,它已經在永興島附近海域來回轉了多趟。
“一旦定位系統偏航太多,距離目標島嶼太遠,在茫茫大海上是用肉眼看不到島嶼的。”王書保說。后來,王書保讓自己的漁船為輪船引路,輪船才準確地駛入永興島碼頭。
讓越來越多的人熟悉《更路簿》
在海上忙了大半輩子的王書保如今已經很少出海,可閑不住的他和家人在潭門鎮辦了一個養殖場,閑暇之余,他還憑借著多年輪機修理經驗,為潭門港中的漁船修理輪機。他的兒子王振忠更是將《更路簿》背后承載的海洋文化結合到了產業中,在潭門鎮開辦了一個貝殼藝術品加工的工藝產業園,園中設有《更路簿》展覽館,分為南沙館、中沙館等分館,那本祖上傳下來的《更路簿》便成了鎮館之寶。
去年11月,在瓊海市文化館主辦的《南海航道更路經》傳習活動中,作為《更路簿》傳承人之一,王書保帶領著30名學員駕駛著漁船,從潭門行駛至西沙。那次的航行,他們沒有用衛星定位系統,所有的線路定位都是依靠那本祖上傳下來的《更路簿》,王書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這些年輕人使用羅更、《更路簿》定位,當漁船安全準確地行駛至西沙群島時,船上的學員們無不為這本南海奇書的神奇和王書保精湛的航海技術稱奇叫絕。
王書保覺得這次出海是這些年來航行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次,再次向新一代的船員證明了《更路簿》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他也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多舉辦幾次,并希望政府在潭門建立固定的傳習基地。
他表示,盡管自己年近六旬,到時候還是愿意帶著有意愿學習《更路簿》的學員出海傳習,他說:“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更路簿》,愿意將它傳承下去。”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