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華光礁出水的南宋青釉刻劃紋碗。記者 宋國強 攝
西沙北礁出水的明代的青花菊花紋八棱小罐。 記者 宋國強 攝
景德鎮藝術瓷。
5月20日,“景德鎮與海南島——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往事與隨想”研討會在海口舉行。徐晗溪 攝
記者?徐晗溪
一個是千年瓷都,窯火不斷;
一個是國際旅游島,身處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當景德鎮遇見海南島,她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5月20日,為了續寫海上絲綢之路傳奇,海南省工商聯與景德鎮市工商聯經過多次溝通與協商,聯合舉辦了“海上絲綢之路往事與隨想”系列活動。
20日下午在海口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往事與隨想”研討會上,來自瓊贛兩地的專家、學者、文化企業界人士在海口歡聚一堂,共同梳理景德鎮與海南島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淵源與脈絡,為如何加強景德鎮與海南陶瓷產業的共同發展合力獻策。
往事
china即是景德鎮的舊稱“昌南”
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china正是景德鎮舊稱“昌南”的發音。
原來,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不會制造瓷器,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就很受歡迎。于是,歐洲人便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景德’這個名字是御賜的”,來自景德鎮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熊鋼如介紹道,景德鎮位于昌江之南,故,古時稱為“昌南鎮”。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并沿用至今。
關于瓷器文化,一句“始于漢,興于宋,盛于明,鼎于清”的概括,可謂綱舉目張地描繪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過程。“這個說法,雖然業內一直有爭議,但是從整個情況來看,我們確實在清朝有一個非常鼎盛的時期。”提起景德鎮的歷史,熊鋼如如數家珍。
瓷器業的鼎盛離不開發達的商品貿易,制船業的發展與指南針的應用,更是給瓷器出口提供了前提與基礎。因此,中國的瓷器除了御貢、內銷,也開始批量化生產,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的背景下,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景德鎮的陶瓷逐漸有了生產與工藝上的進步。”江西省景德鎮市副市長黃康明介紹道,海上絲綢之路沿岸的對外貿易,刺激了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景德鎮很早以前就已經與世界對話。這些沿岸國驚嘆于中國巧奪天工的陶瓷技藝,紛紛派人前來學習陶瓷技藝。
“明代正德年間,日本的陶瓷已經形成了一個風格,它完全是按照景德鎮的工藝制作的。”提及這段歷史,熊鋼如有些激動,“法國的陶瓷技藝也是從景德鎮傳過去的,當時有個傳教士在景德鎮生活,他把我們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用寫信的方式記錄下來,寫得很詳細,寄回了歐洲。”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正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往事,將海南與景德鎮緊密相連。“景德鎮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源地和起點之一,海南的一些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支點城市。”黃康明說。
因此,“我們這次帶著任務來的,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海南和景德鎮將加強陶瓷產業的合作和文化交流,續寫‘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黃康明展望道。
隨想
海南與瓷器貿易淵源甚深
歷史上,海南是聯結“海上絲綢之路”遠洋航船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站。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海南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早從秦漢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以來,中國歷代的官船、商船和漁船不斷地穿梭航行于南海上,進行商貿往來和捕魚生產。“南海海域留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就有古代沉船遺址,這是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物資料。”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思德介紹道。
他指出,在西沙群島發現的南宋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其出水的陶瓷器就是南海絲綢之路陶瓷貿易的歷史見證。當時,宋朝廷為擴大財政收入,鼓勵出口貿易,南方地區瓷業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在對外貿易中,陶瓷器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外銷產品之一。“銷往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和地區的陶瓷商品,大都是以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為主的民用瓷器。”郝思德介紹說。
甚至,隨著中國陶瓷的出口貿易日趨興盛,海外學者一般又將“海上絲綢之路”稱為“陶瓷之路”。
郝思德認為,遺憾的是,歷史上海南島的瓷器多是粗瓷,無法與景德鎮瓷器相媲美,“我在2002年到2004年發掘了澄邁縣的一個窯口,發掘了三千多件瓷器,這個屬于粗瓷,檔次比較低。”
不過,由于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有些商船受到臺風的影響,可能會在海南島的某個港短暫停留。郝思德談到,“我們的南部市縣陵水發現了一處瓷器的堆積,就在南海海岸邊上,這其中就有景德鎮青瓷,這就證明海南島跟景德鎮瓷器的關系,主要就在海上絲綢之路這條線上。”
展望
多方集結共建“新絲路”
雖然歷史上的海南瓷器多是粗瓷,但是,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除了地理位置,海南瓷器或許有其新優勢。
“海南有特殊的原料,跟景德鎮不一樣,海南這個地方打下去五米左右就是很厚的貝殼加黏土碎屑,還有很多火山灰,這些或許能作為新的陶瓷應用材料。”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提出建議。
博士生導師李建保,曾擔任過清華大學新型陶瓷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今年在海南招的博士生就是景德鎮陶瓷學院過來,他學過傳統陶瓷技藝,再學點高技術陶瓷技藝,將二者融合起來,說不定會有新的發展。”李建保舉例介紹道。
原來,該學生父母在景德鎮有一作坊,之前只了解傳統陶瓷工藝,但他學過高技術陶瓷后,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可以做出更有特色的陶瓷工藝品,并拓寬了家里的陶瓷銷路。
當日,李建保在研討會上誠邀與會的景德鎮工藝美術大師來海大開設作坊教授徒弟。他覺得應將中國陶瓷文化發揚光大。
“只要大師來海大授課,辦作坊,我們盡最大的可能為大家提供便利。”李建保向景德鎮伸出“橄欖枝”,“為配合打通絲綢之路,海大已經著手籌辦巴基斯坦留學生班,不僅開設中文班、食品加工班,還可以開設陶藝制作班,請景德鎮大師們專門為巴基斯坦培養陶瓷制作的人才。”
“我回去就會說服我兒子來海南,他是清華美院的博士,也是學陶瓷藝術的。”景德鎮的熊鋼如大師深受鼓勵,“來這邊發展,會有不錯的機遇與平臺。”
“不僅是廣義的陶瓷業,海南的黎陶也會遇到新的發展契機。”熊鋼如談到,“包括在陶瓷里加入貝殼,我們帶回去進行科學研發,都是有創新意義的材料新嘗試。”
李建保的提議,引發了與會人員的熱議和思考。來自瓊贛兩地的專家在研討會上一同追溯了兩地陶瓷文化及產業的歷史淵源,挖掘兩地陶瓷產業合作的價值及著力點,謀劃兩地陶瓷文化和產業發展的長遠預期,探討兩地如何在陶瓷產業方面合作共贏。
海南省工商聯黨組書記田德毅興奮地概括,“以陶瓷作為海南、景德鎮兩地文化交流的載體,一則可以建立海南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基地,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再者,也可以考慮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世界陶瓷藝術博覽會,進一步活化新世紀‘海上絲路’的豐富內涵。”
?
?
相關鏈接:
江西景德鎮發生山體滑坡 兩名男子被埋土堆死亡
千年瓷都景德鎮瓷年產值達300億元 從業人口30萬
景德鎮大貨車發生側翻壓面包車 現場慘烈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