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黨政軍干部學習而編印的《政治大綱》
物資匱乏而精神富足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掠奪與封鎖,美合根據地又處于初建階段,物資供應非常緊張。比如紙張,除了要供給學校印刷講義,還要供給抗日新聞社、戰斗生活報社印刷抗日宣傳材料。
在這種情況下,學員們能領取到的紙張是很少的。每個人每個月只要能領到幾張又薄又小的學習用紙就如獲至寶,得仔細收藏起來留到考試時用,平時的練習和作業只能寫在廢紙和舊報紙的空白處。當時,也很少有人買得起鋼筆,或者說,即使有錢也買不到這樣“奢侈”的文具。劉英豪說,大部分學院甚至教師的文具都要動手自制,比如用木炭或鍋底的煙炭磨成粉末加水調制成為“墨水”,再用小竹管削成蘸水筆蘸取書寫。
《瓊崖公學史稿(初稿)》里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來自原瓊山縣的婦女班學員黃若媛入學不久便染上了當地流行的疾病——瘧疾,病發時渾身發冷、高燒不斷,日復一日將原本身體健壯的她折磨得面黃肌瘦,最終竟臥床不起。
師生們都勸她休學回家養病,可黃若媛始終不愿放棄讀書的機會:“黨給了我們讀書的機會,也交給我們抗日救國的使命,我們怎么能軟弱畏難、半途而廢?”于是,在班干部王玉春、祝翠連等人的號召下,瓊崖抗日公學的師生們輪流分工,有的人為她煮湯熬藥,有的人為她換洗衣物,有的人為她補習功課,有的人擔負起背著她往來教室與宿舍,確保重要課程的聽講……
物質生活雖然極為艱苦,但學員們的精神營養非常豐富。
教務處為每個班安排了固定的音樂課,由羅洪文、祝菊芬等教師教授革命歌曲,還開設了列寧室(文化室)作為學員們排練節目和開展文娛活動的場所。每天,當嘹亮的起床號迎來晨曦,瓊崖抗日公學里整齊的跑步聲、歌唱聲就響成一片。這邊唱:“肩上背著槍,子彈貫入膛,唱著歌兒前進”;那邊唱:“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有力的歌聲喚醒了沉睡中的山巒。
羅洪文說,每天的勞動學習后,學員們還會三五成群集中高唱《延安頌》、《流亡三部曲》等革命歌曲。周末晚上,學員們有時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撿黃金》等流行的街頭劇,有時還演出自編自導的反映抗日戰爭真人真事的情景劇。這些文藝節目不僅裝點了學員們的課余生活,也為他們日后的宣傳工作打下了基礎。
據了解,瓊崖抗日公學僅僅舉辦了兩期,就因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進攻而停辦。然而,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該校為全省各地輸送了600多名革命骨干、抗日戰士。畢業后的學員有的被分配到前線部隊,有的被分配到各縣區鄉,充實了戰斗隊伍、夯實了黨政機關。
在后來的工作中,他們將所學知識和排演的文藝節目帶到了戰士和群眾中,豐富了戰時文化生活,也宣傳了抗日救國的最新主張。
他們的到來,如同革命的火種散落天涯,漸漸地形成了燎原之勢。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