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民風民俗
    俚語記錄——挽救正在逐步消失的海口地區方言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徐珊珊 時間:2015-07-13 11:38:43 星期一

      

      海口騎樓老街模擬街景 ?陳德雄 攝

    ??? 和很多人放松、悠閑的退休生活方式不同,海口市民于瓊月的退休生活顯得有點“另類”,將休閑時間都放在搜集海口當地的方言俚語上——

      “有吃有使,那飼得大腳板”、“無忌無論發大運”、“雷虎(響)在前,雨大無來”、“救得蛇生,蛙又死”、“老人睡天規(天亮),小仔睡夜輝(晚上)”……近年來,海口地區的不少方言俚語,隨著老一輩人的逐漸逝去和普通話的普及已經很少被提及,許多年輕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

      “越來越多的老人離世后,很多方言俚語也跟著消失了。俚語把人們多年的生活、工作經驗精辟形象地總結出來。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這些俚語整理記錄下來。”1年多前,64歲的海口退休職工于瓊月決定動手記錄,挽救正在逐步消失的海口地區方言。

      記錄“媽媽講的話”

      一個夏日的午后,坐在喧鬧的茶坊中,身材瘦小、面容清雋的于瓊月和記者談起了自己所收集的海口方言俚語。說到精彩處,她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完全看不出她已是年過六旬的老人。

      年過六旬的于瓊月高中畢業,是海口本地人,從小就喜歡聽母親“講古”(講故事),“母親是不識字的家庭婦女,閑暇時很喜歡看瓊劇、聽故事。平時忙碌完家務,她喜歡給我們講《真龍天子》、《牛過河會撒尿》等老故事,其中穿插了許多海口地區的方言俚語。”

      “小時候,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天昏地暗后,打雷一會兒才下雨。這時候,就會聽見母親講‘雷虎(響)在前,雨大無來’。”于瓊月說。

      “小時候,我經常聽母親說俚語,當時并不覺得特別。但是,隨著年歲漸長,我越來越能感受到那些俚語中蘊含的文化韻味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于瓊月說。

      比如,于瓊月的母親常常教育孩子,要“替人解難,不替人結刻(給人使絆子)”,表達了與人交往要友善的人生觀;“公式的道理見現現,人的道理偏壓偏。”,意為總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別人都沒有道理;“飼牛割草好過種花飼鳥,種花飼鳥,活大家界壞了了”,體現了一種傳統的舊時觀念,意為養牛割草比種花養鳥好。種花養鳥這些業余愛好,多大的家業都會敗壞掉;“做吃艱苦乞吃閑,乞吃艱苦無人知”,意為辛苦工作看起來辛苦,乞討看起來很閑,但是乞討所付出的艱苦很多人并不清楚。

      俚語是民間群眾根據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經驗積累總結出的一種語言。現在,很多年輕一輩已經不清楚這些海口俚語的意義。有時候,于瓊月家里的年輕人聽她隨口說出的俚語,都感覺非常順口新奇,但是并不清楚其中的具體含義。

      “由于俚語缺乏文字記錄,隨著母親等老一輩人逐漸逝去,她們歷年傳承下的俚語也逐漸隨之消失,我感覺非常可惜。”于瓊月說。

      2014年春節,大年初一的下午,閑來無事的于瓊月,決定開始動手記下那些縈繞在她腦海中的俚語,“我收集的方言俚語,絕大部分都是從母親那里聽說的,便將文稿的題目定為《妚母的去多話》(意為媽媽講的那些話)。”她說。

    (編輯:蔡志飛)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