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東寨港見證地質巨變: 七十二村莊慘烈沉陷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單憬崗 張凡 時間:2015-03-16 10:53:21 星期一

      航拍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天然紅樹林形成的小島? 李幸璜 攝  

    ?

      2015年3月6日,我省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獨立跨海橋梁工程——鋪前大橋正式開工。這座連接海口與文昌兩市的大橋橫跨東寨港海灣,讓兩岸演豐鎮和鋪前鎮的民眾將可以實現驅車直線往來。這座還未落成的大橋,不僅牽動兩岸萬千百姓的心,也牽出一段山崩地裂的歷史——

      1605年7月13日晚9時至11時,一場后來被認為是迄今這是華南地區毀壞性最嚴重的地震,也是中國地震史上惟一的一次導致陸地陷沒成海的大地震——“瓊北大地震”。

      因為這場地震,以及這場地震之后的陸地不斷下沉,讓瓊東北的最大河流及其幾條支流消失,河灣成為海灣,讓“桑田”變成了“滄海”,成全了那個千古成語的確切表達。

      站在海口市曲口港向東方瞭望,只見海天一色,漁民們駕著小舟來往穿梭,捕撈海里的魚蟹。而400多年前的瓊北,這片海洋還是小橋流水、炊煙裊裊的美麗田園。

      據海南省建設科技委員會專家庫專家王家道介紹,1605年震級為7.5級的瓊北大地震,震中位于瓊山區演豐塔市(北緯20度,東經110.5度),震源深度15公里。這次地震波及的范圍很大,北部跨越南嶺直至湖南臨武縣、廣西桂林,東北至粵東惠東縣、潮州市均有震感。

      慘烈地震

      自1605年7月13日地震發生后到次年的元月,有記錄的較強余震17次,其中10次屬破壞性地震,3次地震級估計為6級。

      如今,當地村民世代相傳,地震之前演豐和鋪前是陸路相連,中間只隔著一個河道,人們來往非常方便。410年過去了,當年的災難已變為殘破的記憶。這場大地震過后,72座村莊和千頃田野頹然陷落,山化海、人為魚,傷者十之八九,小溪般的東寨河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據王家道考證,此次地震陸陷成海遺跡的部分達百余平方公里,包括72個村莊,其間的房屋、墳場、碑記、橋、良田耕地、鹽田、樹林,甚至東寨港——鋪前港的一條較大河流以及它的支流等,沉入大海,形成世界罕見的“海底村莊”。唯一“幸存”的是,距文昌鋪前鎮1.5公里的瓊山區北港島、浮水墩沉而不滅,孤浮海面。

      對于這次大地震,多個史料包括《瓊州府志》、《瓊山縣志》和《文昌縣志》等均有記載:“萬歷33年5月28日亥時大地震,公署民房崩倒殆盡,郡城中壓死者幾千。”“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盡,田地陷沒者不可勝記。”這次巨變,天翻地覆,瓊北地區多家族譜也記載了此事,轟轟烈烈,慘烈至極。

      《饒氏族譜》:“……明萬歷年間地震,沉陷七十余村,今北鄉灣等處即其湮。”

      《林氏族譜》:“……明萬歷三十三年,東西桑田變海,塋域盡歸荒渺……”

      《鄭氏族譜》:“……明萬歷三十三年間,天禍演順二圖。其地震支,忽沉有七十二村。聚居者,悉被所陷;外出者,方免其殃。慘哉,山化海,為演順無殊澤國,人變為魚,田窩俱屬波巨……”這些族譜深刻而又如實的記錄了歷史往事。

      山川巨變

      說起瓊北大地震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說起東寨河,這條曾經瓊東北最大的河流,很多人卻一無所知。正是因為地震及其后的地質陷落,讓這條河流大為縮短,最終被更名;它的一些支流則分別升級,從東寨河的支流上升為獨流入海的河流。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廣東省地震局退休研究員、地震地質專家徐起浩曾考證大量有關史料并幾次考察東寨港地區。他為讀者詳細描述了這次大地震帶來的山川巨變。

      他考據史料后認為,我省的志書反映了當時東寨河支流三江水(今珠溪河)的變遷情況。明正德(1506一1521)《瓊臺志》記載:“三江在縣(文昌)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溪都,水源有三,一自抱虎山,一自水北都,自焚艛嶺,各流至韓家村合人鋪前港”。

      而地震過后的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文昌縣志》則記述:“三江水在城北壹百貳拾里,其源一出馮銀坡,一出水北都,一出高墩,會流陸拾余里,由鋪前港入海。”

      僅從志書文字的記述就可以發現,三江水少了一條支流。史料和地圖說明,源自水北都(今錦山鎮附近),馮銀坡市(今馮坡鎮或抱虎山)的兩支流,大震前后基本相同。另一支流大震前源自焚艛嶺,按歷史地圖位置和文字記載,在今東寨港東北,珠溪河以北的鋪前鎮附近。這條支流在大震后清朝以來的史料再未提及,地形圖上也無明確顯示。史料記述,大震后的三江水與文昌縣城的距離較大震前南移約5公里,其位置正好是現今珠溪河西南的部分東寨港。由此可見,這條支流要么因大震而堙沒,要么因大震陷入如今的東寨港大海里。

      而由于東寨河主干道不斷下沉,最終形成東寨港,原本匯入東寨河的珠溪河、演豐東河、演豐西河等支流,都變成了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而東寨河則大為縮短成為如今的南洋河。

      瓊北大地震帶給人類巨大變化,海南島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風土人情的塑造,都是瓊北地震后的新生希望。而滄海桑田的地質巨變,則是塑造東寨港地區生活百態的真正源頭。山化海,溪成洋,這也許就是自然的震撼。

      震后地陷

      徐起浩認為,雖然地震時的破壞特別大,但造成上述地質巨變并非僅僅地震當時就形成的,而是前后上百年地質沉陷的結果。

      據何氏家譜記述:“(朝昭)公自艛祖以前原住羅亭(即今東寨港內羅亭坡小島)南,因萬歷三年(1575)四月初三午時水溺土陷,艛祖溺死時母彭氏孕公在腹,援茅屋流過東岸得生,公遂居墩頭尋遷上園”。據現東寨港北部塔市村老人反映,祖輩傳說1605年大地震前,海邊沿岸已發生了緩慢下沉,海水逐漸浸淹北部海岸和東寨河沿岸的土地和房屋,人們逐漸把海邊和河邊的祖墳和住房往內陸遷移,這種下沉持續一段時間后,爆發了1605年瓊州大地震。

      徐起浩實地考察表明,瓊北大地震后東寨港繼續以較大的幅度下沉,主要表現在:海岸不斷后退,海堤隔數年就必須整修加高;明、清以來和近期的很多房屋、墳墓、耕地、橋梁、水井等被正常湖水或高潮水淹沒;紅樹林向陸地方向延伸。

      大震后,由于東寨港繼續下沉,沿岸陸地經歷著陸地-半草地-草地-紅樹林沼澤區-淺灘的演變過程,港灣中出現一些新的河流,沿岸一些高地逐漸成為港灣內小島,由于海水沖刷,使小島快速縮小,最后終于演變成淺灘沉到海面以下或被沖刷殆盡。東寨港逐年擴大,由瓊州大地震加寬了的東寨河終于演變成今天壯觀的港灣。

      歷史資料和近期地形圖資料也反映了東寨港的這一演變過程。在清康熙、道光年間文昌縣地圖上東寨港是用河流表示的,清康熙時的北港和瓊山縣陸地基本相連,北港以北還有大片陸地,清咸豐《瓊山縣志》載北港已經“四面環水”,成為海島了。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海圖》記述鋪前港:“港口有大沙灘二處,居港中近口外者,闊約五里,在內者闊約二里,灘上有村名北港”。現今北港島長、寬不到1公里,可見從光緒十五年以來,北港島面積縮小一半以上,并且另一個“在內者闊約二里”的大沙灘現已不復存在。

      光緒二十三年《廣東輿地全圖》中北港島西南尚有數塊總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陸地小島,南部是河流。據1930年《海南島志》載的東寨港地圖和1935年的地形圖,南部已成港灣形態,北港西南的小島在圖中也僅能用草地表示。道學村北部原來標示的大片草地、半草地,在1962年的地形圖中已經成為沼澤區,1975年的地形圖中則明顯反映了東寨港面積擴大,北港等小島面積進一步縮小的情況,北港西南用草地表示的小島,圖中已無明顯反映了。

      “野外調查和瓊州大地震后的歷史地圖,都清楚地反映了大震后東寨港的下沉及由河流形成港灣和由窄變寬的演變過程。”徐起浩認為,總而言之,瓊州大地震主要是造成鋪前港及附近海邊沿岸較大面積沉陷,大震后東寨港地區繼續緩慢下沉,東寨港的形成就是瓊州大地震后長達幾百年由河流變港灣長期、緩慢的演化過程造成的。

    ?

    相關鏈接:

    海南地震火山海嘯急救隊獲知識技能一等獎
    海南地震局專家:海南島不具發生強震海嘯條件

    ?

    (編輯:蔡志飛)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