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漢語教材的第一課,多數課文都是“你好嗎?”“我很好。”可惜這樣的對話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幾乎不會發生。如果一定要給這句話制造一個語境,那就得發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了:當年相愛的戀人,最終分手。后來各自結婚生子,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最好保持一種默契,減少聯系,免得給對方無形的壓力和擔憂,只懷著情誼,默祝。偶然在一個路口相遇,身邊飄著鵝毛大雪。執手相看淚眼問一聲“你好嗎?”回一句“我很好”,然后各自微笑轉身走入人群。
這段坑死人的對話大約來自于英語課本的“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有個笑話說,有個中國人到美國去旅行,結果掉進井里了,來了一個美國人想幫助他,就問了一句“Hi,how are you?”這位中國人很激動,就回答了一句“I’m fine,thank you.”然后,然后他就死了。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太迷信課本的確會害死人。
“比我想像得好多了,我還以為我完全不會做呢!”金陵中學中美班美籍外教亞歷克斯·阿爾托夫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考——江蘇省英語考卷,除聽力和寫作之外的60題他只錯了4題。不過他坦言,這份卷子有點難,很多題目難度接近或趕上SAT考試(美國高考),恐怕他的學生里,也只有“the best of the best”才能考出相當好的成績。
時常翻看我們的漢語課本,有一些會話素材我們幾乎不用的,居然需要老師大講特講。有人調侃說,中國文化就是吃文化:
謀生叫糊口
工作叫飯碗
受雇叫混飯
靠積蓄過日子叫吃老本
混得好的叫吃得開
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
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
受人歡迎叫吃香
受照顧叫吃小灶
不顧他人叫吃獨食
沒人理會叫吃閉門羹
有苦難言叫吃啞巴虧
所以,依我看,學習漢語第一句話應該是“吃飯了嗎?”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