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1月26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楊)《禮記》云: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可見禮對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重要性。萬萬中華千古,悠悠禮儀之邦,禮樂文明曾孕育出幾千年的華夏文化,滋養出謙恭禮讓的君子風范。然現今空前浮躁的社會,傳統美德正被歪風邪氣慢慢侵襲,禮儀之精華也正漸漸被人遺忘。
為了重拾中華傳統禮儀之魂,23日早上9點,本報小記者秘書處聯合海口孔子學堂的優秀老師共同舉辦了傳統文化大講堂系列———《踏上禮儀的腳步》,給58名小記者及家長獻上一份豐盛的禮儀大餐。通過海口孔子學堂牛愛霞老師的精彩講解和現場活力十足的互動,小記者和家長們共同見證了漢服文化的魅力,見識了大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激發了小記者們的愛國情操。
認識禮儀之根 禮者,敬而已矣
中國的傳統禮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講究“敬”,并以敬為指導,貫穿于所有的禮儀中。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虛偽的謙恭正如通常所說的“禮節性”的微笑,雖有其形,卻缺乏應有的誠意。同時,敬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國家、民族、人民、自然規律、事業……前者可以稱之為敬人,后者稱之為敬業。脫離了敬,都不過是空頭文件,表面文章,并無任何實際意義。
“禮者,自卑而尊人。”無論是敬人還是敬業,在抒發敬意的同時都必然包含對自我的克制,謙恭地降低身段,這就是“自卑而尊人”的含義。現場牛愛霞老師帶領小記者及家長們一一閱讀《論語》中關于“禮”的經典名句,并結合當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啟發孩子們敬重父母及長輩、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等。
小記者吳錦碩一邊認真聽講,一邊在本子“刷刷”地記錄著自己的所感所悟,他告訴記者:“平時在家里父母都很注重禮儀教育,媽媽也經常跟他講傳統文化知識,今天聽牛老師的講課又有新的體會。”
見識漢服之美 激發愛國情操
漢服禮儀是文明的沉淀,華夏漢服承載著的是一個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文化。鳥飛兔走,洗刷著過往的記憶,可漢服,卻依靠它本身的價值與內涵留傳了下來,一如熔融不失的黃金,打磨不去的鉆石。
牛愛霞老師介紹說,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 款式繁多,不同時代和地域都有各自流行的服飾,但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寬袍、大袖)為其主要特色,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
通過牛老師的講述,小記者們了解到,沒有漢服的歷史,我們只有300年,穿上漢服的歷史,我們卻有3000年。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于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后,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隨著漢服的淪喪,清朝末年中國也經歷了一段任人宰割不堪回首的歲月。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強大的華夏文化仍然流淌在國人的血液中,穿上漢服弘揚大中華優秀的文化,盡我綿薄之力,讓大國崛起,共圓中國夢。”牛老師慷慨激揚的演講讓每一位小記者及家長熱血沸騰。
小記者周世標的母親王青嬌感慨道:“這堂課真的讓我受益良多,我們遺棄的傳統文化太多了,需要我們一代代重新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