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有英近照 ?李佳飛?潘媚
?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
據稱,早在海口總商會成立之前,胸懷世界、勤勞進取的海南人,便借助便利的海上交通,走向了世界:在全球60多個國家閃動著300多萬海南人創業、生活的身影。
“海商”一詞是近年才產生的,但“海商”的蹤跡所到之處不可謂不廣闊,其文化傳播也不可謂不久遠。
“海商”的“海”字,寓意著“海量”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海南商人海納百川的包容情懷,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內容。
當然,海商群體的成長、壯大,海商精神的孕育、傳播,離不開海南商人的積極貢獻。
各市縣紛紛建騎樓、立會館
雖然海口總商會于1904年才成立,但早在此之前,海商文化就影響著瓊州大地上的人們,其中,影響最為深刻與廣泛的便數海口騎樓老街了。
自《天津條約》簽訂后,海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大批瓊籍人士開始下南洋謀生,外國人也在瓊州自由往來。后來,許多瓊籍歸僑衣錦榮歸,紛紛在海口建起以南洋風格為特色的柱廊騎樓式建筑,大約800余幢,這些建筑被用來居住和從商兩用。由此,老城區的商貿業開始急速發展。
隨著商家的增多競爭也越發激烈。此時,華僑海商充分發揚海商文化,本著求同存異,協同合作的目的,成立海口總商會。也由此營造出了良性競爭的商業氛圍,形成良好的交易平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口的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在海南島其他各市縣,華僑商人也紛紛建騎樓,設會館、成商會。例如,文昌的“鋪前老街”。其原名為溪北,現在叫勝利街。1895年,文昌南洋商人受海商文化影響,自南洋歸來后便開始在家鄉建騎樓。
據了解,文昌的鋪前老街被建成南北長度180余米,東西方向呈弧形的長弓似街道,為聚財斂物之意,寄托著商人發家致富的美好愿望,自此,大批商人駐扎此地。當時店鋪中最大、最有名的“南發行”、“金泰行”、“南泰行”至今仍傲然而立。
此外,海南僑鄉瓊海嘉積老城區的瓊籍華僑歸來后,也在瓊海建起了溪仔古街。溪仔街街道全長293米,寬約2.5米,因西連溪仔碼頭,為萬泉河碼頭進入嘉積市區的咽喉地帶,古時已是貨物通道與貿易集散地,是嘉積發展成繁榮商埠的發祥地。
歸國華僑紛紛回饋海南
臺灣著名瓊籍學者伍立成曾說,海南島孤懸海外,土地貧瘠,物資匱乏,要想解決三餐溫飽,非得出外謀生不可。因此,“下南洋”蔚然成風。之后,海商從東南亞逐漸流動到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成了對海商的詮釋。
最難能可貴的是,海商人在有所成就后,仍不忘秉持海商精神,回饋家鄉。
海口總商會常務副主席李有骨介紹,在酒店如林的泰國,祖籍海南的呂先芙先生,與父親憑著一張租賃來的桌球臺在泰國慢慢站穩腳跟后便轉投入酒店業,開創了以“亞洲酒店”、“亞洲博他耶大酒店”等多家酒店為龍頭,以“海波超級市場”、“施稚商業百貨大樓”等百貨商場為中心,綜合了超市、酒店、食店、娛樂場所等多種功能的超大型商業城的“呂氏企業王國”。
呂先芙作為企業家,不但有驕人的建樹,也擁有樂善好施的美德。不僅發展自己的事業,還熱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并為之積極效力。海南建省前后,呂先芙多次回到故鄉海南。1986年,他看到故鄉文昌市龍子山小學幾乎都是危房,便同有關的領導商議集資改造危房。為教學大樓捐了港幣8萬多元。隨后,為修筑教室、校門和圖書館,1989年和1992年共捐贈港幣23萬元,另捐贈人民幣3000元作為學校獎學金;并贈送一臺彩色電視機,以豐富師生們的業余生活等。
旅游業發展方面,為了推動家鄉旅游業快速發展,呂先芙邀請鄭有英、鄭有華等人籌建“泰南旅業有限公司”,在文昌清瀾開發區興建賓館、高爾夫球場、海水浴場等。
而民國時期海口赫赫有名?“大亞酒店”和“裕大商場”經營者——王先樹,也為家鄉海南做了頗多貢獻。
王先樹,又名王桂苑。其父是新加坡著名瓊籍華僑殷商王紹經,王先樹是王紹經的長子,1881年出生于瓊海。十幾歲時,王先樹隨父下南洋,因聰明好學、精干敏捷、熟悉經商門路,青年時代便開始往返星洲與瓊州做生意。
20世紀初,王先樹身帶十萬光洋,只身回瓊創業,在后來的幾十年里,首先在海口創辦了“大亞酒店”和“裕大公司”,接著又在嘉積開辦恒裕興百貨公司,創辦“批局”為海外華僑給家鄉親人匯款提供服務。
解放前夕,王先樹離開海南前往新加坡時,仍不忘海南的文化事業。“今日的和平影院便是當時王先樹委托員工陳南洲結束所有業務后的所得資金合資建設而成的。”李有骨說。
發揚海商精神,傳承海商文化
“胸懷世界、勤勞進取的海南人,用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奮斗史譜寫出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犧牲奉獻、冒險犯難、默默耕耘’的海商精神,并作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李有骨介紹,海商先輩勤勞儉樸,堅忍不拔,僅靠“三把刀起家”:一是剃刀,理發;二是菜刀,開飯店;三是砍刀,開山辟嶺種橡膠。
百年歷史、百年風雨,百年發展、百年輝煌。如今,從海口總商會走出來的一代又一代海商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更是在實業搏擊中形成了“義利并重、實業報國、海納百川、務實創新”的精神財富。
海口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李小平介紹,海口總商會成立百余年來,企業家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發展壯大企業的同時,不忘回報社會,在戰爭年代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在和平年代,每逢國家有大災大難,都積極捐款捐物,奉獻愛心。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海口市的非公企業在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方面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近2億元。
與此同時,一批非公經濟海商人士得到迅速成長。葉茂、邢詒川、覃碧霞等被評為國家級勞動模范;邢詒川、邢青濤分別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和中國工會“十六大”代表;符史欽、陳權中、王成棟等被評為“全國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等。
“海口總商會的百余年歷史,既是歷代海商人艱苦創業的重要歷史階段,也是海商精神發揚光大的重要歷史,推動了我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李有骨認為,海商人胸懷世界、勤勞進取、義利并重的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激發海商人創業創新的不竭動力,這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必須要更好地繼承發展、不斷地發揚光大。
?
相關鏈接:
世界海商論壇召開 為海南開放及建設出謀獻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