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教育局回應本報報道:“教師子女加10分”不妥
推薦不能拼爹拼娘拼關系
“指標到校”
自海口市教育局6月28日發布今年秋季中小學招生方案以來,各校招生信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尤其是海口今年實行“小升初”新政,首次把來自于6所優質初中的1225個指標分配到89所小學。不同學校所擁有的指標到校名額為何差距較大?推薦環節是否公正、公平?這些話題都備受家長關注。海口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3日約見記者,對今年的招生新政做了更加深入的解讀。并針對本報報道過的熱點話題一一進行答復。
熱點1
到校名額為啥有差距回應:考慮畢業生人數等多種因素
此前有不少家長反映稱,海口市二十五小、濱海九小等“熱門學校”擁有較多優質初中推薦名額,而普通小學的推薦名額與之差距很大,有的只有一兩個,有的甚至沒一個。一些家長擔憂:這種分配方式會導致家長更加狂熱地把孩子送進“熱門學校”。
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解答稱,指標到校計劃是根據小學辦學水平、辦學規模、畢業生人數分配的。比如說,海口二十五小今年小學畢業生人數達910多人,是全海口市小學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學校。這所學校獲得108個優質初中指標推薦名額,是擁有推薦名額最多的學校。有很多學校的小學畢業生人數在百人以下,有一所小學今年只有4名畢業生。基于以上多種因素,指標到校推薦名額才會各不相同。
有家長仔細盤點過各校分配到的優質初中推薦名額,發現市教育局直屬學校擁有名額較多,而區教育局所管學校擁有名額較少。對此,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解答稱,區教育局所管學校中,也有不少優質初中很受市民歡迎,比如美蘭區教育局所管的海口九中、海口十中等校,其受歡迎程度不亞于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在分配名額的同時,不僅要支持孩子們就近入學,還要考慮為區教育局所管優質初中留下優質生源。
優質初中指標到校名額分配的差距,會不會加劇小學“擇校熱”?“無論如何,就近劃片仍是基本原則和主體方式,能通過指標到校推薦出來的畢竟是極少數,全市2萬多名小學畢業生,只能推薦1200多名出來,不能推薦上的是絕大多數。”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指標到校”只是一種小升初的過渡方式,目前海口各區正在全力以赴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轄區學校之間差距。比如說,龍華區正在實施學區制改革,優秀教師可以在全區范圍內流動。一般來說,擇校一是擇環境、二是擇管理、三是擇教師,如果學校環境沒有差距、實現統一管理,在偏遠的農村學校求學,也能時時聽城里來的優秀教師上課,家長還會花心思為孩子擇校嗎?還有一個好消息是,海口將推進學校聯盟或集團化辦學模式。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辦學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則,將初中和小學結合成片進行統籌管理,提倡多校協同、資源整合、九年一貫。
熱點2:
部分學校未公開細則
回應:發現違規將責令修改細則
近日很多家長反映稱,看不到學校所制定的推薦細則,不了解自家孩子具有幾成被推薦的把握,心里一直沒底。
7月3日,本報記者從海口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僅有3所直屬學校制定出了具體細則并上報市招生辦備案。根據要求,各小學必須根據本校學生實際和指標到校計劃,制定本校具體實施細則,量化細化評價指標。各校具體實施細則應堅持集體研究、班級和校內公示,接受監督,報市招生辦備案(區屬學校由區招生辦集中報送)。
海口市教育局要求學校必須盡快公開推薦細則,如家長有投訴招生不公等情況,市教育局的招生監督組會介入調查。一旦發現學校的推薦細則及實施過程中出現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的違規行為,市教育局將會責令學校重新修改推薦細則,并重新推薦學生。
另外,海口市教育局將于近日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2014年海口市秋季中小學招生工作紀律的通知》和《海口市教育局關于2014年秋季中小學招生監督檢查工作實施方案》,推進招生工作順利進行。
熱點3
“教師子女加分”妥否
回應:教育局要求取消該加分項目
此前有家長質疑,海口市英才小學所制定的小升初推薦方案中,“教師子女加10分”一項不妥。“孩子的學業為什么與家長的職業掛鉤?”家長稱,父母當老師,孩子受照顧,這一加分條件影響了公平,有“拼爹”的嫌疑。7月3日,本報對此事件進行報道后,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美蘭區教育局專門安排工作人員入校督查,仔細查閱了該校制定的小升初推薦方案,督促學校調整了“三好學生加分”等相關項目,認定“教師子女加10分”項目不合理,予以取消。
“給教師子女加10分做法不妥。在推薦過程中考評的是孩子本人的綜合素質,絕對不能拼爹、拼娘、拼關系。”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指出。
熱點4:
為什么不考試選拔
回應:一次考試錄取同樣不公平
有很多家長不理解,謀求優質初中學位為什么這么麻煩?一張推薦表上要經過10名以上老師簽名,還要在量化評分表上打分,還要通過搖號派位錄取……“還是通過考試分數選拔學生最為公平,考不上是技不如人,孩子也會輸得心服口服。”有家長說,在學校推薦的過程中,如果學校操作不當,會導致家長質疑其暗箱操作,也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
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說,以往多以小學畢業測試成績為依據錄取新生,這種招生辦法盡管操作簡便,但確實存在著過分掐尖、破壞教育生態、不利促進生源均衡的明顯弊端。對于學生個體而言,以一次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條件,同樣有不公平之處。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展。今年省教育廳下決心要對各市縣優質初中的招生進行改革,實行劃片就近和指標到校相結合的招生方式,并逐年提高劃片就近入學的生源比例,一方面體現劃片就近入學的總要求,另一方面通過指標到校生讓各學校小學畢業生都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熱點5:
招生咨詢電話沒人接
回應:安排專人接電話受理投訴
為方便家長了解相關政策,海口市教育局于7月2日公布了13部咨詢和受理監督投訴電話。但很快便有家長反映稱,有部分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記者將此事向海口市教育局進行了反映,引起了相關工作負責人的高度重視,當即致電各區教育局調查和了解情況,要求各區教育局安排人手接聽電話和受理投訴。
7月3日下午4點多,記者在海口市教育局看到,設于基礎教育處的值班電話一直未曾被掛斷。每接聽五個電話,值班人員會在紙上記一個“正”字,短短一天內,紙上便記下了16個“正”字。這意味著,他們已經連續接聽了80多個電話。
熱點6:
推薦名額限制戶籍
回應:優質初中有分配到市縣的指標
具有海口戶籍的2014年小學應屆畢業生,是今年小升初指標到校推薦條件之一。一些家長不解:推薦環節為什么限制戶籍?
海口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符延益說,為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我省自2004年起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按照“兩個為主”的原則,即“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和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就讀為主”的原則,農民工子女可在流入地就近入學。但需要考慮的情況是,今年海口市有2萬多名小學生畢業,而6所省一級學校只有1225個指標分配到各小學。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海口堅持戶籍優先的招生政策,優先滿足本市戶籍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另外,還需要考慮海南中學等優質學校分指標到各市縣的問題。比如說,海南中學今年在海口所投放的初中招生指標有127個,同時,還有不少指標被分配到全省各市縣以及洋浦。
“指標到校推薦名額只是極小一部分資源,外市縣小學畢業生可通過就近劃片政策就讀海口優質初中。”符延益說。
熱點7
獎狀證書當“敲門磚”
回應:不得以各類證書作招生依據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家長都在翻箱倒柜尋找孩子的獎狀和證書,為的是給孩子被推薦名校增加籌碼。海口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折射出了一個話題,那就是,教育部門該營造什么樣的環境,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有的孩子真的很辛苦,除了應付學校里的考試之外,還要完成父母指派的各種培訓、考級任務。拔苗助長的作法不可取,這不利于培養孩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
教育部在2014年1月14日下發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公辦學校不得以各類競賽證書或考級證明作為招生入學依據。目的是淡化小升初的選拔性,減輕因選拔競爭而造成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相關鏈接:
海口教育局回應“指標到校”:公開推薦細則拒拼爹
海口市濱海九小推陳出新 確保“指標到校”陽光操作
海口教育局:小升初“指標到校”是暫用過渡方式
海口市濱海九小推陳出新 確保“指標到校”陽光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