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手”多為農村大學生
“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感到難以相信。”參加今年監考的張老師說,每個監考老師只有在開考半小時前去領試卷時,才知道自己監考哪個考場,而安排監考順序是由市招辦負責的,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做通相關人員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張老師介紹說,杞縣總人口超過百萬,是開封市所屬的第一人口大縣,每年的高考成績都名列全市前茅,高考競爭也異常激烈。
“寒窗苦讀十余年,高考就像是‘跳龍門’,一旦躍過,改變命運的機遇就會有多次,躍不過去,改變命運的機遇就少。”6月20日,杞縣一位不愿具名的王姓老教師嘆道。
“考上大學就有資格競選公務員(微博),而考不上大學就一輩子注定要當工人、做農民,這種人為的以一次考試定終身的教育體制,讓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高考上。”一位從事人事工作的李姓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
這位工作人員認為,對于年輕學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說,成敗在高考一舉。高考分數仍然是大學錄取的決定因素。現在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還是應試教育,學歷高的人士成功幾率相對較高。學歷,一方面鼓勵人們追求上進,但同時,又有人為了學歷巧取豪奪。在“學歷社會”下,出現替考、作弊現象毫不奇怪。
“現行的教育體制,讓學校和老師追求的就是高考升學率。對學校來說,高考升學率就是‘政績’的衡量標準。對老師來說,考上的學生越多,水平越高,職稱評定越有優勢。不圍著高考指揮棒轉,家長不干、學生不干、教育管理部門不干、老師也不干,大家的利益都顯現在高考成績上。”一位校長滿腹苦衷。
家長李華則表示,他們在孩子學習上不惜花錢,擔心學業失利使孩子前途發展受到影響。無論高考如何改革,高考對每一位考生來說,仍然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學生和家長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分數彼此競爭。大部分學生靠自己的苦學,一些有錢有關系的家長想通過‘捷徑’來實現高考愿望。”王老師說,杞縣以農業為主,傳統觀念還是很強,考上大學依然是改變孩子命運的捷徑。
這種觀念,不僅在杞縣,在河南也很盛行。
河南曾經連續多年都是全國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今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為72.4萬人,考試規模在全國依然排在前列。
但是與之相對的,則是河南當地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河南沒有一所985高校,只有鄭州大學(招生辦)一所211大學。
“考生們要考上好大學,只能拼命考高分。自己考不了高分,那就找別人來考。”王老師分析說。
據相關人員透露,替考的“槍手”多為急需用錢的農村大學生,且學習成績優異。
“這些品嘗過高考艱辛的農家子弟,本應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卻在金錢面前拿自己的誠信去冒險,甚至面臨著開除大學學籍的處分。”王老師認為,“替考”事件只是一種表象,映射的則是亟待完善的高考制度。
6月20日10時,國家督學、云南省原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時認為,替考行為,不僅是對高考公平的傷害,更是對社會誠信體系的挑戰。應進行中國教育評價體制的改革,從小學到大學的考試評價方式都應進行改革,使考試回歸教育手段本位,使人的自由發展回到目標本位,避免全社會的利益都捆綁在高考的戰車上,引發各個方面的腐敗。
羅崇敏主張徹底改革現行高考體制,徹底放棄中國特色的高考評價體制。這樣的高考體制不但不公平,而且扼殺了教育創造力,更導致教育價值喪失,教育腐敗滋生。國家應進行考試立法,變一次考試為過程考試,變一張試卷評價為綜合素質評價,實行招考分離,加強對大學招考的全面監控。
北京師范大學(微博)教育政策與法律中心主任余雅風建議,從根本上改變惟學歷至上的用人制度、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同時建立個人信用信息體系與制度,雖然不可能完全杜絕高考舞弊行為,但肯定可以大大減少作弊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