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6月17日消息(海口晚報記者王玲通訊員林玥)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然而我省一部分大學生卻為非法謀利鋌而走險,最終難逃法網。
據檢察機關介紹,我省大學生犯罪日漸突出。以三亞市檢察院辦理的案件為例,2010年以來,在校大學生犯罪案件頻發,其中2010年1人,2011年5人,2012年7人,2013年10人,2014年(1月至5月)6人。
檢察機關分析認為,當前大學生犯罪具有四大特點。首先,網絡化、智能化犯罪傾向明顯。有些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通過掃一掃附近的人“交朋友”,騙取信任后實施盜竊和騙取錢財。如三亞學院吳某,利用微信結識三名被害人,再先后盜取被害人的手機,價值為12000元。又如瓊州學院鐘某利用在電信兼職機會,欺騙電信CRM系統管理員為其設置管理員權限,非法為41張電信卡充值79000余元,并在淘寶網上售賣。瓊州學院卞某為了能獲取更多黃色視頻的權限,在網上多次上傳淫穢資料。
其次,作案地點、對象、類型單一。這類案件絕大多數發生在大學校園里,侵犯的對象也多是同班同學或同校學生,而且多數是侵財犯罪。由于犯罪嫌疑人對學校環境十分熟悉,對同學們的作息時間也了解,選擇的作案時機較為準確,因而屢屢得手。如三亞學院的楊某,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間,利用上課的無人之機,先后3次進入同學宿舍,盜得現金3400元及同學的手機3部。再次,暴力犯罪案件時有發生。暴力犯罪大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受不得半點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決問題。瓊州學院牛某,因與寢室同學發生口角心存不滿,就邀約社會閑散人員對該同學實施傷害。
最后,女大學生犯罪呈上升趨勢。2010年至2012年間,三亞市檢察機關受理的女大學生犯罪案件為零,2013年至2014年5月受理的女大學生犯罪案件4人,均為盜竊類犯罪。這類女生家庭條件一般,為了追求金錢、貪圖享受,當家庭經濟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時,就通過盜竊獲取金錢。如三亞學院劉某,趁同學外出之際,竊取同學電腦變賣后得贓款3000元,用于購買高檔化妝品和手機。
檢察機關建議,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的特點,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引導大學生控制情緒,消除人格障礙。要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要盡快加強和改進高校的學生管理,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管理約束機制,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配合有關執法部門綜合整治,排除校園周圍不健康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干預。同時,司法機關對大學生犯罪應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法律效果為基礎,以政治效果為原則,以社會效果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幫教手段,挽救這些失足青年,使他們能夠重新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