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
????配套措施加良好社會溝通
????要改進學術休假制度在我國高校的生存狀態,洪城文認為,首先要改進配套措施。
????“休假的教師,其教學由誰替代?要做哪些限制?休假期間,教授所參與的學術委員會的委員職責如何履行?休假期間的工資待遇如何適當扣減?誰買單、誰管理、誰監督、誰評估……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制度出臺時就做出科學合理的細則解釋。”洪成文說。
????熊丙奇表示,國外大學的學術休假制度之所以運作成功,是有三項制度作為支撐:一是終身教授制度,二是年薪制,三是學術共同體。國外許多大學目前都實行終身教授制度,不少學校副教授以上的職位,就是終身教職。
????“與終身教授制度對應,學校給教師的薪資為年薪。大學教師普遍沒有生計之憂,他們會面臨一定的考核,但不需要拿著論文、課題、經費去兌現工資待遇,而是會按約定獲得年薪。這項制度讓大學教師有充分的自主空間,同時仍然能獲得較高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熊丙奇說。
????熊丙奇認為,要達到上述結果,學術共同體功不可沒。大學對教師實行同行評價和學術共同體管理,教師不是受任務驅動去作研究,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追求學術理想。同時,學術共同體也讓科研或課題團隊不會因為某個教師的離開而無法運轉。
????袁希鋼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一直關心學術休假制度的進展,他曾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教育部專門下發有關在高校確立學術休假制度的文件和規定,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同時,將學術休假制度納入高校考核指標體系。學術休假所需經費主要由教育部、學校承擔,教師所在課題組可補充配套。
????另外,洪成文認為,推出學術休假制度的高校要善于將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向社會溝通好,“很多事情,與其蓋著蓋子,還不如拿到桌面上來。否則只能增加公眾的猜疑”。正如王旭所說:“社會對我們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但我們愿意接受公眾的監督,事實上,我們就是想為一線教師做點兒事,讓我們大量的一線教師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做學問。希望大家了解這一制度,進而能夠認同這一制度。”
????對于社會各界的各種質疑,專家們也進行了厘清。
????首先,高校教師是否有必要進行學術休假?
????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杰曾經帶領研究小組對一些重點高校的教師就其專業發展狀況進行訪談,大部分受訪教師都迫切希望能盡快建立起學術休假制度,以利于他們的專業發展。
????袁希鋼等專家是這一制度的堅定支持者。“高校不是普通的研究機構,需要安靜單純的氛圍產生思想,在當前浮躁的學術環境中,教師不可能靜下心來積淀學問。從長遠看,學術休假制度對高校教師來說是必需的。”袁希鋼說。
????與此相關的,一個學校哪些人可以享受學術休假?享受學術休假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占學校教師的比例應該有多大?洪成文認為,這些問題在高校出臺學術休假制度之時,都須認真考量。“例如,從管理上來看,北京語言大學采取普惠性的政策,規定教授到一定年限基本可以享受學術休假,與吉林大學規定只有20個教授可以享受該制度相比,顯然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社會反響。”洪成文說。
????其次,學術休假是福利還是權利?
????袁希鋼認為,把學術休假理解為“休假”過于庸俗,學術休假不是真正的休假,不是福利,而是需要教師真正沉下心來,做出真正的學問。
????洪成文也表示,從國際慣例來看,學術休假,免責的是教學,強調的是科研,因此只要在申請報告時添加一項內容,即這一年的科研成果預期,就可以避免“度假”的嫌疑。“學術休假,修的是身體,還是修的是心?為什么不將其稱為休假?顯然,學術二字,十分重要。”洪成文說。
????在這個問題上,趙冬梅的話代表了所有享受學術休假制度教師的心聲:“這樣的機會,正好能夠讓我梳理十多年來的學術積累,我怎么舍得用這樣的時間單純去休假?相信高校教師都有這樣的自我約束。”
????再其次,學術休假如何進行后期評估?
????王旭告訴記者,北語將會在第一執行周期后對“學術休假制度”進行評估,對不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整,以此保證制度的正確導向。而洪成文所提到的科研成果預期的“他律”形式,和趙冬梅所提到的高校教師自我約束的“自律”形式,也是對這一質疑的回答。
????對于學術休假制度在我國推行的未來,熊丙奇表示,要讓高校教師們從容進行學術研究,是難以單純通過一個學術休假來實現的,必須對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治理結構進行深層次改革,唯有如此,我國高校的學術環境和教授生存狀態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學術休假制度的推廣才有望水到渠成。
????什么是學術休假?
????“在亞洲西部古國米底有一條古老的河流,這條河六天時間流淌不息,而到第七天就停止流動。”從這則希伯來神話中,有學者找到了學術休假的詞源。如今,學術休假堅持了這個詞匯原本的精神——每隔一定年限,在全薪或減薪的情況下,研究者外出休整一年或稍短的時間,學習、休養或旅行,它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調整狀態來激發研究者的創造力。
????學術休假是美國大學教師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它源于19世紀末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崛起及其對教師國際化的需求,于1880年由哈佛大學首創。該制度被證實在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科研創新能力、提高教師隊伍士氣、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等方面有明顯效果。
?
?
?
?
相關鏈接:
干細胞研究屢現學術不端 學術明星連演丑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