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了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報告指出,中小學階段自殺率最高為初中,學生自殺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應試的教育制度。
????該報告中有關學生自殺部分的內容是根據該研究院所搜集的2013年全年79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統計分析之后得出的。現在尚不能確定這79例自殺是否就是全國這一時間段里所有中小學生自殺的總數,但79個孩子自我結束生命已經引發人們的無盡唏噓。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搞清楚促使他或她如此決絕的原因,既為了優化未成年人的生長環境,更為了減少以后發生同樣事件的可能性。
????正是出于這個目的,人們特別關注藍皮書對學生自殺原因的分析。但令人遺憾的是,一方面藍皮書在未提供各年度數據比較的情況下,就斷言“目前,中小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又在沒有完整嚴密的推理分析下,重復了多年來大眾傳媒上的流行觀點:高考壓力過大導致學生自殺。
????作為專業報告,藍皮書得出如此結論,應該有自己的依據和推理,但讓人稍感意外的是,兩個論斷之間似乎存在矛盾。因為自擴招以來,高考錄取率持續上升,加上越來越多的家長為避免應試教育,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各類“國際課程班”大量涌現等,放棄高考的也不在少數。所以,即便高考競爭仍然激烈,但是否真的較之以往“越演越烈”,以致受應試教育壓迫而崩潰的中小學生也越來越多?
????從論證的方法論上說,要讓兩條結論同時成立,藍皮書至少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提供完整的數據,證明我國中小學生每10萬人年自殺人數趨于上升,且明顯高于可比較國家的相應數據,以便公眾確認“越來越嚴重”是當下中國的現實;二是提供翔實的數據評估,證明近年來應試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壓力確實越來越大,且超過了孩子心理承受度。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通過對79個案例的逐個分析,找到自殺的個人成因集,從中分離出主要成因和次要成因,構建出彼此的關聯,然后再分類進行統計,得出應試教育壓力過大所致的自殺到底占了多大比例,最后才可能給出“中小學生的自殺并不是個體單純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還在于高度應試的教育制度”的結論。不過慎重一點的說法,應該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應試教育本身只是社會體系的一部分,根本原因不可能處于教育的層面。
????藍皮書試圖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嚴肅的分析,這很好,應該堅持下去,而不該隨便借用大眾傳媒評論的“定性分析”套路,在缺乏相關數據支持下,就提出“在分數指揮棒下,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導致教師的壓力焦慮癥,這種壓力最終傳導至學生,使他們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家庭沖突導致的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首要因素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的說法,這會影響公眾對這份報告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的信心。
????改革應試教育的體制,減輕學生的壓力,確保未成年人在社會上、學校里和家庭內都能健康成長,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每年為數不少的中小學生自殺令我們痛惜,更令我們急切希望采取行動改變這一現象。但科學的態度不是“病急亂投醫”,也不是隨便找一個理由,好像明天就能解決問題。在應試教育短時間內無法徹底取消,高考壓力雖有下降,但仍然偏大的情況下,簡單把自殺原因歸之于此,說得輕些,是不夠嚴謹,說得重些,就顯得輕率了。
????根據社會心理學“預言自動實現”的定理,如果關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成因”的說法傳播開去并為學生所接受,則真可能同個體心理脆弱產生“共振”,客觀上成為個別學生一時沖動之下的理由。對此,任何一個掌握自殺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殺知識的專家都不會不加以特別的重視。性命攸關,研究自殺需要十二分的科學嚴謹。
?
?
?
?
相關鏈接:
畢業論文成耗紙重災區 一研究生打印超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