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36歲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2007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進入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擔任數學教師,現任學校初中數學組組長,因其做事嚴謹、雷厲風行,學生們給她起了一個親切昵稱——“余哥”。

    知道“學霸”,那你還知道“學酥”嗎?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4-02-07 09:14

      楊慶祥(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批評家)

      如果說“學霸”指的是用功刻苦、追求成績的學生,那我是不欣賞的。因為他們沒有將學習化為一種智力的享受,這和追求知識的本質相違背。求學應該是無功利、藝術化的行為。同時,“學霸”這個詞和“土豪”一樣,帶有一種特別的戾氣,它和“學渣”一樣,反映了一種缺乏自我認知的群體性心理。更何況,校園的結構和社會的結構并不相同,這樣的等級體系會給學生提供一種幻覺。

      李曉文(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

      把成績好的人籠統地歸為一類,稱為學霸,并不合適。這樣的標簽帶有急功近利的味道,反映了人們改變生活狀態途徑的缺乏。

      柳珊(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教授):

      “學霸”在當下校園里是一個中性詞匯。一個平庸的時代,人們的心態是,看不得身邊的人比自己好,不承認他人比自己聰明、比自己努力,從不把掌聲獻給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校園也許需要一些“精神領袖”式的人物。類似校園里的“學霸”,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領正面風氣的作用。“學霸”、“學渣”等詞語的出現,背后原因也許不在校園文化,而是語言環境。“方塊字”本身該是傳統的、嚴肅的,但在“鍵盤時代”,用拼音輸入法敲上幾個字母,常常跳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詞語搭配,這些詞語就有機會成為校園流行詞匯。(本報記者張鵬整理)

      仿佛也就是幾年時間,“學霸”這個詞騰空而出,撇開“學界惡棍”的本義,華麗轉身,在校園內替代了“大牛”、“牛人”,開始被用來泛指學習刻苦、成績突出的學生,甚至還有熱心的“知乎”網友為其找出對應的英語詞匯“grind”。每當考試季,各式各樣的“學霸”故事更是在媒體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引發熱議不斷。

      據考,“學霸”可細分為好好學習、平均用力的“傳統型學霸”、擅長考前抱佛腳的“技術型學霸”等等……同時,一組依據成績劃分的“階層標簽”也逐步發展完全——“學魔、學霸、學神、學痞、學民、學弱、學渣、學殘、學沫、學水”,最新加入的詞匯則是“學酥”。這些詞匯滲透著無厘頭的黑色幽默,成為學生間某種自嘲式的流行表達。

      在這組詞匯的坐標體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學霸”和“學渣”是一對等位的反義詞。如果說“學霸”指的是那些智商情商齊高、同時又極為努力的學生,那“學渣”就是那些自認天賦與努力程度都一般,卻依然對成績有所追求的學生。

      至于“學酥”?一位給自己貼上該標簽的學生向記者如此解釋:試想,不甘當“學渣”的你在考試前去圖書館自習一下午,回到寢室,就被室友稱贊“好學霸啊,你看了一天書!”無奈之下,你惟有自辯:“我其實就是個學酥啊,一碰只剩渣。”

      事實上,哪怕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面對這一封號,也同樣充滿了無奈感。一項“你想不想變身‘學霸’”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四成的人并不樂意當學霸,“心理壓力大”、“影響同學關系”和“并不一定適應未來發展”都在原因之列。復旦大學張安琪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自己反感“門薩女神”的稱號——與其用標簽為他人“封神”,不如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好自己的學習之路。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文匯報] [作者:黃純一] [編輯:楊雨霞 實習生 鐘明敏]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學教學樓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