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紹靈繪
王偉賓繪
日前,英國某媒體的報道稱,中國的家長開始重新盤算送子女到海外留學的利與弊,引發輿論關注。
“起薪低不等于留學沒價值”
文章援引一些招聘公司的表述,稱如今的海歸在國內找工作時,起薪并沒有任何優勢。
數據顯示,2012年度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7.29萬人,與2011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留學回國人數增加8.67萬人。據相關專家預計,2013年的留學回國人數還會增加。
相關留學專家表示,隨著回國人數的增多和近兩年來國內就業形勢的嚴峻,海歸的薪水預期確實不如從前。相比高昂的留學費用,出國留學是否值得也成了熱門話題。
“出國留學回來卻沒什么就業優勢,值得嗎?”當在英國留學的小白(化名)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感到很詫異”,“難道我們出國留學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找到更好的工作并享受更好的待遇嗎?”
“沒有就業優勢,這是多數留學生都清楚的一件事。”音頻電話那頭的小白加快了語速,“不論從我自身來講,還是我身邊的人,我觀察到大部分留學生的狀態是享受留學生活,因為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獲。回國就業起薪低和留學沒價值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小白的想法在留學生中并不占少數。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顯示,雖然在就業型海歸中,48.8%的人表示需要花5年或者更長時間收回留學成本,但大部分海歸認為自己的留學經歷物有所值且有助于事業發展。
親身經歷不同文化氛圍
在小白看來,留學最重要的收獲是經歷了不同的文化氛圍,開闊了眼界。
在她看來,得益于先進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今大家可以不用走出國門,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可是這個與我們‘一屏相隔’的世界允許看,允許聽,但是我們觸摸不到。我們了解到的異域文化,是通過他人的眼睛和大腦篩選過的信息。”
“當我們真正踏上異域的土地,才親身體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的另一種‘不同’。”
“所以當我在夏天的周末,看到當地人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在草地上嬉戲時,我有一種思鄉的幸福感;當我在每個下午看到咖啡館里喝著咖啡、聊著天或者看書看報的人們時,我有一種羨慕感……在這里,我與當地人一起經歷各種節日,走近他們獨特的文化,這是在國內體驗不到的。”小白如是描述她的留學感受。
對小白來說,留學是“真值了”。“不論是了解文化,還是學習語言,留學都給予我獨特的體驗。然而它們只是我所有收獲中的冰山一角,學會規劃時間,掌握學術知識,提升獨立生存能力,收獲國際友誼,還有什么比這些‘所得’更加珍貴?”
準備送孩子赴美留學的焦先生對孩子的期望和小白的目標相似——“睜眼看世界,開闊視野”。
在他看來,孩子出國一兩年能學到多少具體的知識“很難說”,這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更寬闊的視野和全面的思維。“這在他將來的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財富。”
攀比性教育投資要慎重
《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13)》國際人才藍皮書的數據顯示,40.2%的海歸每年的平均費用集中在2萬至4萬美元區間;有23.8%的人每年花費在1萬至2萬美元區間;每年花費4萬至6萬美元的占12.1%。
另據各機構的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工薪階層家庭加入了留學家庭這個群體。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留學市場已由小眾的精英留學,轉為大眾的自主留學,因此也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留學、“被留學”等現象。如果只是把留學當作一次長期旅游,這筆教育投資還是慎重為好。
“出國留學費用確實是一筆大開支,可以說是傾全家的錢來供孩子留學。”一位家長坦言,“壓力很大,但還是咬咬牙送孩子出去,希望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就學條件。”
相關留學專家提醒,國外教育資源充分,但是否留學也要根據自己子女的實際情況來定,如果學習的興趣不濃、抗壓能力不強或者自理能力較差,付昂貴的留學費用是否值得就得打個問號了。
剛到英國的幾個月,小白就差點被英語“逼瘋”,因為“跟之前在國內學習的英文,不論是發音、語速還是句型都有天壤之別”,和人交流幾分鐘感覺像“跑了一個800米,特別疲憊”。
但正是這種“苦楚”成了她學習語言的動力。“我開始仔細地傾聽他們的發音方式,他們的鍛句模式,尤其是蘊含在語言中的另一種文化。”
“這種學習慢慢地成為我生活中的最大樂趣,盡管只是一點一滴,卻樂趣無窮。”小白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4年01月03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