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藝術與收藏
    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晉國霸業中的百款古韻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鄧海寧 時間:2013-11-25 09:13:15 星期一

      銅器范

      參觀藏品

      獸形觥

     

     綴玉覆面

     

     鎮館之寶鳥尊(復制品)??圖海南日報記者?宋國強

      “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11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本文從展出文物的技術工藝和代表性作品入手,觀察其特有的時代特征,了解其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貌,與讀者共同探索和認識晉國兩周時期的歷史文明發展,一同見證那個波瀾壯闊、五霸之首的中原強國。

      無論是展柜里栩栩如生的玉虎、玉兔,還是彰顯歷史痕跡的青銅兔尊、鳥尊,見證歷史變遷的152件文物彷如從遙遠時空傳唱而來的年老古韻,向遙遠異鄉的賓客靜靜地“講述”著它們的故事。

      海南省博物館日前開展的“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共展出兩周時期晉國的青銅器和玉器文物152件,展品主要來自山西省的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曲沃縣羊舌墓地、絳縣橫水墓地、侯馬晉國墓地,以及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地,其中青銅器65組94件,玉器38組58件,而國家一級文物就有40件,不僅含金量頗高而且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模和范———

      古代鑄造青銅器的工具

      “晉”作為山西的簡稱,最早來源于周代的諸侯國———晉國。西周初期,成王即位,周公輔政,因“天子無戲言”之故,成王兌現“桐葉封弟”的承諾,將“唐”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叔虞。叔虞過世后其子燮父因為屬地臨近“晉水”,故將“唐”改名為“晉”,始建晉國,這便是晉最早的由來。晉國從甸服偏侯起家,到后來與楚國兩強更迭共同把持中原霸權,更一度成為春秋時期稱霸中原時間最長的霸主,雖然最后在三家分晉的結局下退出了廣袤的歷史舞臺,但晉國的興衰,仍充分見證了那個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的動亂時代。

      “這個是什么?來了博物館這么多次,還是第一次看到。”省博物館展柜中幾塊帶有紋飾的奇特“石頭”引起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

      “這是兩周時期鑄造青銅器時所用到的工具,它們叫做模和范。”海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章佩嵐介紹說,春秋以來,晉國作為占據黃河中游的頭等強國,擁有中原經濟、文化中心等地理優勢,青銅鑄造的工藝技術日趨成熟,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完善臻美的程度,其具體表現便是在青銅鑄造工具模和范的制作水平上,其實模和范的作用和功能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模具十分相近。

      先塑泥模,依模做范,再往陶范中灌注青銅溶液,冷卻后除去陶范、再加細琢修飾。這是青銅鑄造陶范制作的基本流程,所以也有模由范生,范由模造的說法。

      章佩嵐指著其中的“散虺紋舟內外范”介紹道,在1957年山西省牛村古城址出土的鑄銅器陶范有3萬多塊,但可辨器形且完整或能配套的僅只100余件。而這套“散虺紋舟內外范”便是一套少有的完整復合范,外范為腹部兩扇,圈足底部一扇,內范為腹部一件,合范后呈橢圓體。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歲月流逝,略微變形,但內里的紋飾依然清晰可見,容易辨認,自口沿向下依次是斜角云紋、散虺紋、貝紋、散虺紋四種紋飾,十分的細致和精美,也體現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青銅銘文———

      千年前的信息傳遞

      “這是一個有著特殊身份證明的青銅禮器。”章佩嵐所說的,是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的盛酒器晉侯壺。該壺成長頸垂腹橢方形,壺口開在四周鏤空的波曲形華冠之中,雙耳作象首形,高高揚起的象鼻又做成了精美的曲體龍形,腹部中央是一個圓突的龍首,龍身如盤旋的帶子般對稱分布,是青銅器紋飾中難得見到的“一頭雙身”,壺型整體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它的特點在于壺蓋內所鑄銘文的4行26個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作尊□壺(銘文無法識別的單字用□代替),用享于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記載了晉侯作此壺,以祭祀自己的父、祖的用途。而晉獻侯,也是墓地中唯一能與《史記·晉世家》記載的姓名相吻合的晉侯。”

      《左傳》中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青銅除了在鑄造工具和兵器時使用之外,更多的還是廣泛用于禮器的生產,作為“國之重器”擔任天子、諸侯、卿大夫等君主貴族每次祭祀祈福活動中的主角。而將分封諸侯、方國征伐、祭祀典禮等內容的銘文鑄刻于青銅器也是當時青銅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因此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因為銘文的字體、布局、內容等等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所以銘文也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之一,為后人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次展出的一組八件成套的“楚公逆鐘”上的銘文也清楚的記載了楚公逆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領入貢赤銅九萬鈞,楚公逆用以制鐘的事跡。根據《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楚公逆在位的時間與晉穆侯相當,當時兩國的關系很不錯,這套編鐘很可能是當時楚公逆作為禮物送給了晉國,是晉楚文化交流的早期見證,它的出現將晉楚交往的歷史推到了西周晚期,比史籍上記載的晉、楚相交,約在春秋早中期之際更早。章佩嵐介紹道。

      綴玉覆面———

      “金縷玉衣”的前身

      在“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精品展”中,有一件展品幾乎吸引了每個參觀者駐足,這就是葬玉器中的綴玉覆面。?

      葬玉,是中國古代放在逝者身上或棺槨之中一同殯葬入土的玉器。古人以玉斂葬,是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體各部位能夠保護尸體、使其不朽。而綴玉覆面,是指將玉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等特征的形狀,穿孔之后綴飾于紡織品上,殮葬時覆蓋于逝者面部,綴玉覆面可說是西周葬玉器中的典型作品,而漢代廣受世人矚目的“金縷玉衣”正是由此發展演變而來。

      “的確,你沒有辦法不在它面前停留。”章佩嵐介紹道,對比其他的展品,綴玉覆面實在可以用“豪華”這個詞來形容,出土于晉獻侯夫人墓葬中的“綴玉覆面”共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周邊由大小兩種三角形片圍繞,大三角形尖端向內,小三角形尖端向外,相隔排列,面部之中的眉、額、鼻、目、耳、臉頰、嘴、腮、下頷等各部位均通過玉件一一細致呈現,還有一些鉤狀器分布于各部位。通過對原先設計綴玉次序的恢復,整器靈肖生動,富麗豪華,而部分玉件上所擁有的紋飾,也體現出了當時晉國治玉工藝的先進和輝煌成就。

      玉,因其晶瑩的質地,典雅的色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貴和純潔的象征,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靈性,古人長久以來一直推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觀念,無論是生前賞玩或死后陪葬,玉始終是伴隨在貴族的世界里,而作為葬玉器的綴玉覆面,或許也可以看做是古人崇玉情懷至死不渝的真實寫照。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