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低分不用愁,名校內招隨你挑。”
今年7月,正在為孩子高考成績不理想而犯愁的北京家長李峪(化名)接到電話,一位自稱是教育中介機構“信大教育”的人,聲稱可以幫李峪的孩子“上大學”。喜出望外的李峪與對方約在街頭見面,對方給了他一份長達數十頁的售賣學歷文憑的學校名單。
乍一看,這份名單里的許多大學都名頭響亮:“北京財經大學、北京城建大學、北京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工學院”等等。“信大教育”的工作人員稱,只要花費數萬元,就可以使李先生的孩子獲得其中任意一所學校的文憑,至于來不來上課,看孩子的意愿,“有網上遠程教育和實地入學上課兩種方式”。
半信半疑的李先生登錄了幾所學校的網站,發現這些網站內容豐富,不僅有各級領導視察學校、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等內容,而且還有在線報名客服,可以隨時交流,網站上還設有專門的學歷證書驗證檢索框。
幾乎就在他快要相信的時候,網上一份“百所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對照自己手里的名單,其中大多數學校都榜上有名,“這些都是假大學”!
網上有幾百所假大學在招生
這份互聯網上廣為流傳的“百所中國虛假大學警示榜”,是今年由教育咨詢網站“上大學網”原創發布的。上大學網內容總監諶江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之所以發布這樣一個榜單,原因是2012年年中,他們想在“上大學網”上做一個有國內各高校網站鏈接的頁面,結果技術團隊在網絡搜索中發現了好多“大學”名稱相似,比如“首都財貿管理大學”、“首都財經貿易大學”、“北京財貿管理大學”等,把這些大學和教育部當年公布的高招資格名單以及民辦教育協會公布的已批準備案的民辦學校資質對比,發現好多大學并不在其中,仔細研究才發現,這些大學都是未經教育部審批、不具備高等學歷教育資格、不能頒發正規學歷的假大學。
今年6月26日、7月23日,上大學網分兩批公布了150余所假大學名單。
第一批榜單發布后不久,7月8日,教育部發出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預警第1號,提醒廣大考生切勿相信網上虛假高校招生宣傳,“國家有關部門正采取行動,依法關停有關網站、懲處不法分子”。
“我們公布的這150所假大學,僅是冰山一角,也就占到所有假大學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額。”諶江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而且,這些假大學‘起死回生’非常容易,經常是換個域名又卷土重來。”
就在今年7月,我國首例因辦無資質民辦高校而被追責的刑事案件宣判。北京國際金融學院校長獲無期徒刑,多名校領導被判刑。這所不具備任何招生資格的學校,在2007—2011年,以包分配、包戶口等多種名義騙取了600多名學生3600余萬元。
不過真正立案偵查的還是少數。據諶江平介紹,他們發布假大學榜單后,有許多學生和家長向他們求證,自己是否已經被騙。畢竟像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這樣擁有實體學校的假大學還是少數,大多數假大學宣稱通過網絡教育就可以取得高校學歷。也許很多考生和家長本來就有“買文憑”的念頭,所以多持一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心態”,這也給從法律意義上懲處這些假大學加大了難度。
假大學的詐騙成本很低
假大學網站上幾乎都會有一個檢索框,專門用來驗證它們“自產自銷”的學位證。不過據諶江平提醒,他們最近發現,一些假大學又推出了幾個所謂的第三方合作、學歷認證網站,專門用來查詢其證書的“真實性”。這些打著所謂“經教育部認證”幌子的學歷認證網站,讓不少學生和家長上當受騙。諶江平提醒說,教育部唯一指定的公辦和民辦高校證書查詢網站只有“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www.chsi.com.cn),其他任何可疑網站都不要輕信。
諶江平表示,騙子詐騙的成本很低,經常是注冊幾十個不同域名的網站,在線進行大肆虛假宣傳和行騙,一家被關停了,換個名字重新開張。同時,這些假大學的網站域名后綴大部分都是“.com”,而“中國高等院校、中小學校和各級依法設立的教育科研機構的通用域名”后綴一般為“.edu.cn”。只有各大互聯網域名供應商、工信部和各地網監部門同時聯合起來,每年采取行動,才有可能杜絕這些“既不像大學網站,也不像商業網站”的虛假高校網站存在。
有關部門“對此不清楚”
《中國經濟周刊》在調查中發現,與設計非常人性化的假大學網站相比,一些教育主管部門網站上的學歷查詢板塊顯得很不便民,且咨詢電話經常長時間處于占線和無人接聽的狀態。
這一點也得到諶江平的認同。據他介紹,核對假大學名單時,曾經有一家某省的民辦高校,他們拿不準其是否具有辦學資質,于是打電話向該省的省教委查詢,好不容易打通電話,工作人員表示,這種問題屬于“屬地管理”,即需要咨詢該學校具體注冊的區;他們登錄相關區教委網站后發現,幾乎是沒有什么內容,在好不容易聯系到區教委后,對方給出的答案是“對此也不清楚”。
諶江平表示,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某些政府機關的信息查詢不便捷也無意中為騙子網站行騙創造了有利條件。他認為,相關部門對假大學的監管和打擊力度還是不夠。比如,一些詐騙網站都明目張膽地宣稱可以辦理大專、本科、研究生文憑等,甚至明碼標價,并長期運行,這就是監管不力的明證。《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璐晶北京報道
?
?
相關鏈接:
大學新生入學清單盤點 配齊一套最少5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