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袁隆平在三亞利用野生稻培育雜交水稻。(資料圖片)
海南野生稻異位保護圃(盆栽)。
海南野生稻異位保護圃(田栽)。
海南野生稻是珍貴的種質資源。
面積達300畝的萬寧普通野生稻保護區。 本版圖片除說明外均由王效寧提供關注原生境保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育成的雜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成功的關鍵是其助手在三亞發現的一株“野敗”———雄性敗育的野稻。可以說,沒有“野敗”就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種雜交水稻“紅蓮型雜交稻”也是利用一株采自陵水的紅芒野生稻作本體,而最終育成的。
也正因為如此,國家在海南設立的第一批原生境保護點保護的對象全部是野生稻。經過數年的發展,這些野生稻的原生境保護究竟進展如何?
“我國農業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維系于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敝参飳W家、中科院院士洪德元研究員的這句話,海南省農科院糧作所副所長、王效寧十分認同。
我國有3種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藥用野生稻,由于瀕危狀況十分嚴重,都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海南是我國僅有的兩個同時具有3種野生稻的省份之一,“是全國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的關鍵省份”,此言也絲毫沒有夸大。
海南野生稻資源豐富
“海南的野生稻資源十分豐富。”據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陳光良介紹,海南發現野生稻的分布始于1930年代。1932年和1933年,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在崖縣(今三亞)南山嶺下和小抱扛田邊發現疣粒野生稻種,在保亭縣也有類似疣粒野稻栽培種發現,專家認為該種應廣布于海南島沼澤地區。
此后,1950-1960年代,經農業科研人員深入調查證實,海南島為我國野生稻分布區之一。普通野生稻幾乎在全島都有發現。僅1959-1963年已鑒定的就有23處,分布于崖縣、樂東、萬寧、海口、瓊山、文昌、澄邁、保亭、東方等市縣?!巴谖唇涜b定的還有多處,占我國待鑒定地區的大部分?!彼硎?。
即使是經歷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起飛時期二三十年后,我省的野生稻資源依然豐富。
據王效寧介紹,2002-2012年間,省農科院與中國農科院聯合調查海南野生稻情況,全面考察了全省18個市縣野生稻生存現狀,發現現存的野生稻居群總數依然達到154個。其中,普通野生稻136個、疣粒野生稻11個、藥用野生稻7個;野生稻居群面積大于300畝的1個,100-300畝的4個,50-100畝的12個。此外,還發現耐酸型普通野生稻居群1個、耐鹽型普通野生稻居群1個。
王效寧等人研究發現,海南的普通野生稻最原始,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其遺傳多樣性高于廣東高州、云南元江、廣西、江西和湖南等地區的普通野生稻,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可以說,海南野生稻蘊藏著大量的優良基因。沒有海南野生稻,在水稻育種史上很難取得今天如此大的成就。”他說。
野外資源迅速萎縮
著名水稻專家、中科院院士盧永根曾一遍遍地講述自己所熟知的“野稻受難史”。
在廣西貴港市郊一個叫麻柳塘的地方,當地的低洼野地里生長著400多畝茂密的“野禾”,被當地農民曬干當柴火、當飼料。這片在他們眼中普普通通的野地,竟是廣西境內最大的野稻原生地。盡管專家們在發現后馬上向有關部門提議建保護區,但今天這里早已變成開發區,野生稻不復存在。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海南。2004年盧永根到海南考察,發現在瓊海一片沼澤地上,村民將鴨、鵝圈養其中,野生稻被吃得只剩殘存的草根。
其實,早在1995年,洪德元院士就公開呼吁,要大力保護海南等省區的野生稻資源。
“改革開放后是我國經濟騰飛的時期,遺憾的是,也是野稻遭厄運的時期。我們考察所至,野稻的大多數分布點在15年中消失了,尚存的分布點也呈殘存狀態?!彼葱牡刂赋?,根據1978-1980年的普查,廣東和海南兩地當時有1182個分布點,幾乎縣縣、鄉鄉都有野稻。而到1995年,80%以上的野稻原有分布點已消失,殘余的稻群也在萎縮,有隨時消失的危險。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野生稻一般生長在熱帶、亞熱帶開曠向陽的沼澤、池塘、水溝等環境中,而這種環境一般是人口較稠密的地區,因此野稻生存最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野稻的任何種質資源都是無價之寶。”他表示,我國人口在不遠的將來將增到16億,要養活這么多人必須大幅提高谷物特別是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但我國耕地面積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出路在于改良品種、提高單產,其關鍵在于利用各種手段引入野稻基因。
而野稻資源劇減的情形不只發生在海南。2002-2009年,中國農科院組織7個省份的農科單位對野生稻進行調查后發現,與1980年代初相比,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分布點喪失的比例分別約為70%、55%和30%。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們又發現了新的野稻分布點。這是由于交通條件改善,使得以前調查難以達到的極端偏遠地區的野生稻資源得以被發現。海南也是如此,去年底,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志愿者就在??诔悄细浇鼭竦匕l現了3個野稻生長點,加上先前已經發現的6個分布點,在繞城高速附近共發現9個野稻分布點。
逐步實施原生境保護
就在盧永根院士發出呼吁后不久,我省逐步加強了對野生稻資源的保護。
“保護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原生境保護和異位保護?!蓖跣幷f,由于經費有限,他們在建立原生境保護時采取了必要的策略,即優先選擇有代表性的居群進行保護,選點遵循三項原則:一是要分布集中,面積較大,遺傳多樣性豐富;二是分布區特殊或能代表某一特殊的生態系統;三是瀕危狀況嚴重,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分布區將不復存在。
他們通過考察選擇地理分布、生態類型有代表性的野生稻居群,結合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組合策劃在儋州、瓊海、萬寧和文昌建立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在保亭建疣粒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在陵水建藥用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并申報農業部獲得立項。
異位保護則選擇在澄邁縣永發基地建設了“海南熱帶野生稻種質圃”,收集到4326份海南野生稻種莖入圃保存,收集到218份來自東南亞和非洲的熱帶野生稻資源入圃保存。
“我們通過海南野生稻的調查收集、異位保存和原生境保護點建設,目前已形成了異位保存與原生境保護相互補充的野生稻保護體系。”王效寧說,這些做法,解決了我國熱帶野生稻資源保護的難題。例如,保存了連國際水稻研究所也沒有保存的中國疣粒野生稻資源。
研究表明,我省野稻保護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明顯高于未保護居群,這說明我省已進行原生境保護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對全省普通野生稻遺傳多樣性具有代表性。“這也說明我省的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選點科學、合理?!彼f。
然而,原生境保護作為野生稻資源保護的最佳方式之一,全省154個分布點中僅有6個被保護遠遠不夠。省農科院專家根據野生稻實地考察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建議面積大于50畝的17個野生稻居群全部原生境保護。
野生稻科研成效顯著
“水稻育種,實際上是利用稻種基因組內的優良基因進行重組。”王效寧說,傳統的育種方法雖然對提高水稻產量及改善品質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缺點,因此發掘野生稻優異基因資源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
我省科學家借助原生境保護和異位保護的野生稻資源,開展了成效顯著的野生稻研究。
根據《海南野生稻遺傳多樣性保護及種質創新研究技術工作總結報告》,省農科院在發掘“野生稻資源寶庫”上,有諸多發現、發明和創新點。
他們建立了海南野生稻資源種群數據庫,為我省野生稻資源的保護和共享提供良好的平臺,并繪制了第一張海南野生稻的GPS精確定位圖;他們首次將葉綠體和線粒體基因片段核苷酸多態性技術應用于研究水稻起源,驗證了粳稻起源于中國,秈稻起源于中國和國外;他們首次研究了海南3種野生稻的一種基因序列,設計的3對特異引物能作為分子標記應用于選育優質稻;他們還獲得一批高抗白葉枯病和高抗稻瘟病的海南普通野生稻資源,利用常規育種技術與分子生物技術相結合,育成一批在株型、生育期、株高、穗粒結構、粒重、抗稻瘟病、抗白葉枯病等性狀優良的育種新材料。
他們還開辟了疣粒野生稻利用的先河,育成8份穩定并且在生育期、株高、株葉型和穗粒結構等性狀有顯著優勢的變異株系,目前類似研究結果在國內外尚未見報道。
www.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