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36歲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2007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進入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擔任數學教師,現任學校初中數學組組長,因其做事嚴謹、雷厲風行,學生們給她起了一個親切昵稱——“余哥”。

    規范行為樹正確兒童觀 孩子非取悅大人的寵物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3-02-08 09:15
       

      2013年剛剛開年,幼教界就發生了一件新鮮事:鄭州一家幼兒園為100多個孩子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由老師和家長代表擔任主婚人。整個婚禮過程完全照搬成人結婚的程序,“新郎”、“新娘”都要接受詢問、宣誓,同時,小“新郎”還要單膝跪地,給小“新娘”戴上結婚戒指,然后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擁抱,甚至親吻。

      這場“集體婚禮”一經報道,立即成為輿論熱點。其實,類似的事情在不久前剛剛發生過,去年年底在武漢的一次汽車文化節上,幾名五六歲的小女孩化了濃妝穿著比基尼在一輛輛汽車前跳著熱舞充當“車模”。

      這些看似偶發的事件,表面上看除了荒唐可笑外,好像也沒什么實質危害,但在幼教專業人士看來,這些行為和做法都在摧毀童真,違背了兒童成長規律,“說到底,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兒童觀有問題。”近日,在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組織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施研討會上,不少幼兒專家對這一問題表示了極大的憂心。

      孩子是成年人的“寵物”?

      “在一些幼教界人士看來,‘集體婚禮’、‘車模’等不過是又一次的成人娛樂。這類事情在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維中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因為我們的文化中兒童往往只是成人的‘小把戲’,沒有自己的尊嚴、沒有自己的權利。”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馮曉霞說。

      在中國很多家庭里,孩子一方面備受父母、祖父母的疼愛、嬌寵,但另一方面又被這些大人當成“寵物”對待。經常出現的一幕是,家里來客人了,大人就會鼓動孩子表演節目,孩子如果不愿意,就會遭到斥責。其實,讓孩子當眾表演無非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心。

      家庭如此,不少幼兒園也如此,社會更是如此。

      馮曉霞回憶說,在北師大舉辦的一次幼教國際會議上,組織者請了常參加“春晚”演出的幼兒“藝術團”給來自世界各國的200多名幼教專家表演。她注意到,國外幼教專家在看這些精心打造的“兒童節目”時,表情極為嚴肅,臉上笑容全無。一位和她相熟的專家私下說,看著有些孩子在臺上呲牙咧嘴做出“笑容”時,心里真的非常難過。“他們難過什么?難過的是孩子不像孩子,孩子早早就被成人化了,或者說成了取悅成人的玩物了!”說到這兒,馮曉霞的語調一下子提高了。

      反倒是北師大幼兒園一個類似課堂劇的表演引起大家的興趣。沒有華麗的演出服,沒有特別的化妝,沒有太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們自然的表演就像在幼兒園里做游戲。特別是當有的孩子忘了詞而老師匆忙跑上臺提醒時,專家們禁不住開懷大笑。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孩子!”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王化敏認為,幼兒園“集體婚禮”是當今幼兒教育小學化、成人化的一個典型案例,社會上還有各種有聲有色的幼兒“成人化活動”在開展。

      就在前幾天,王化敏偶然看了央視的一檔選秀節目,那些可愛的孩子,或濃妝艷抹、或扭捏作態、或學著大人的口吻說著能把成人逗樂的俏皮話……因為學大人學得像就能成為明星,獲得大獎,“臺上臺下,孩子調笑大人、大人調笑孩子,一片扭捏作態”。

      王化敏看后非常氣憤,“某些電視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讓孩子‘努力’放棄原本的童真。秀蘭·鄧波兒為什么能讓億萬觀眾喜愛,正是因為導演開發了兒童天真可愛的天性。”

      她擔心的是,“那些取悅大人、違反孩子天性的活動,還得到如此的宣傳和褒獎,對廣大家長的影響極大,能造成家長和社會對幼兒發展規律的‘集體無意識’,這不是幼兒園老師、專業人員的說教能匹敵的。如果這種節目上春晚,會讓全世界都笑話中國人的。”

      春節臨近,各個電視臺都在籌備包括春晚在內的各種娛樂節目,這些晚會上,都少不了孩子的表演。可就是為了幾分鐘的演出,孩子們要一遍又一遍的排練,深夜仍然在后臺疲憊地等候著……他們中有多少人喜歡這樣的日子?他們又能向誰說“不”?

      更有甚者,連“六一”兒童節也成了兒童為成人獻歌獻舞的日子!有多少幼兒園此時會組織教師和家長給孩子們演節目,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歡度原本就屬于他們的節日!

      幼兒教育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整個社會的兒童觀出了問題,學前教育也不可能幸免。

      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幼兒園胡華園長對她所在幼兒園大班的一次課有很深的印象。

      那是一個認識大樹的課程,老師們設計了拜訪大樹、了解與樹相關的知識等環節,但開始實施后發現,孩子們對這些并不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更想成為哪個地方的什么樹”。

      有的孩子說希望成為長在南極的一棵大樹,因為“南極沒有樹”;有的孩子說希望成為學校門前的大柳樹,因為“上下學迎送我”;有的孩子說希望成為長在香港的一棵樹,因為“香港很干凈”;還有一個孩子說希望成為長在小區里的一棵樹,因為“想每天看著媽媽上下班”。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樣生活,當我們這樣認為時我們就要不停地改造孩子,讓孩子像大人理想中的樣子生活。”胡華說,但是,當換一個角度,不再強求孩子像大人一樣生活時,才發現原來兒童的世界那么美好。孩子們用這樣的方式把五大領域(語言、藝術、健康、科學、社會)的能力都涵蓋了,我們費盡各種方法達到的目標,他們很簡單地就達到了。

      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絕大多數的幼兒教育是從成人視角出發的,或者是打著兒童的旗號而本質上仍然是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的。

      鄭州那家舉辦“集體婚禮”的幼兒園,解釋說此舉是為了對孩子們進行“性教育”,灌輸健康婚姻觀,讓孩子學習負責任。可是,僅僅一個不倫不類的儀式就能讓孩子明白婚姻中的責任和義務嗎?

      相比之下,王化敏介紹的一個事例,則可以讓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兒童視角的教育。

      那是貴陽一所幼兒園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的一個實驗:初衷是想讓殘疾兒童、智障兒童能到正常的幼兒園中“隨班就讀”,結果不僅達到幫助殘疾孩子盡早融入社會的目的,而且還發現,在快畢業的時候,一個智障的孩子贏得了全班小朋友的喜愛,大家都爭著跟她玩,保護她。不少小朋友表示要跟這個孩子結婚。“由此看來,對于幼兒來說,‘結婚’代表的不是情愛、是關愛、幫助,是對別人的一種責任。這是緣于對父母的愛和小朋友之間關愛行為的理解和表達。”

      幼兒時期是孩子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成年人把孩子們理解、學習、模仿社會的行為,等同于成人世界的行為,一廂情愿地讓孩子學習成人行為,以為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種站在成年人的視角對孩子進行的教育,總會出現偏差。

    ?

    ?

    ?

    相關鏈接:

    省教育廳確定省級幼兒園名單通知
    海南幼兒園收費統一為4項 保教費不得跨學期預收
    海南重新確定省級幼兒園等級 省示范幼兒園名單
    網友曬幼兒園兒子作業?1學期寫28本作業52張卷子
    海南人大代表:建議幼兒園實行一票否決制
    海南:2013年公辦鄉鎮幼兒園覆蓋率將超75%
    海南加大農村學前教育投入 增設幼兒園197所

    ?

    ?

    ?


       

      社會和家長的功利心態讓幼兒教育越來越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

      “最近幼教領域出現的很多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成人社會焦躁情緒的反映。”胡華說。

      一些多年從事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研究的專家表示,與孩子打交道時間越長就變得越不敢說話,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所以越來越謹慎。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非專業人士涌入學前教育領域,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抱著“逐利”的目的進入的,“有些機構太著急了”,隨便從國外拿來一個理念、一個概念就可以變為一種教育體系,設計出一些課程或活動便開始招生。有些幼教機構為了招攬生源,就想法設法給自己標榜特色,比如,有的機構宣稱藝術教育是自己的特色,就天天讓孩子排練節目,再找個舞臺把家長都叫來熱熱鬧鬧地表演一番。

      “很多特色是嘩眾取寵為了宣傳。”馮曉霞教授一針見血。

      “無知者無畏,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大膽,‘做事無底線’,是因為他們本身并不知道這些做法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王化敏說。

      “這些不懂教育的外行在進行教育時往往以結果為導向。”胡華說,這與當前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心以及整個社會的浮躁不謀而合,于是,很多孩子被送到了這樣的教育機構。

      “孩子的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當一個孩子回答不出1+2等于幾時,他背后一定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胡華說,但是人們往往看到的是那個不正確的答案,而沒有多少人關注背后的故事——為什么孩子會這樣?

      尊重兒童,從規范行為開始

      成年人忙著拿孩子取樂,在孩子身上賺錢,而孩子們就在這個過程中被犧牲了,他們犧牲的不僅僅是休息和游戲的時間,也不僅僅是某一個小小的愿望,他們犧牲掉的有可能是自己的未來。

      “類似的事件反復出現,對兒童的影響將是不可逆的。”北京二十一世紀實驗幼兒園園長朱敏說,“集體婚禮”這種幼兒園的大型集體活動會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婚姻本應該是一件嚴肅的事件,是一種責任。當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游戲”婚禮的時候,“我們給孩子傳遞的是什么?是在告訴他們任何事情都可以游戲。”

      研討會上,這些業內專家悲觀地預言,危害兒童發展的事件還會出現,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尚未形成正確的兒童觀。然而,正確的兒童觀不是靠一兩個文件和幾次宣傳節目就能形成的,“要靠成年人一點一點改變,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觀念。”馮曉霞說。那么,當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還沒能達到理想高度時,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我們至少可以引導教師和家長的行為。”這是與會專家得出的一致結論。

      去年10月,教育部下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要想改變兒童教育觀,《指南》是個契機,因為它很具體。”馮曉霞說。

      馮曉霞教授用一項研究為例說明《指南》可能給幼兒教育帶來的變化。

      在一項關于幼兒入學準備與入學后學習狀況關系的研究中,有關數學準備部分的研究發現,所有兒童在10以內加減運算能力方面的差距并不明顯,對一二年級數學成績的影響也不大。而入學時差距就比較大,并且入學后隨著年級的增高而影響增大的,是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或者說是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入學數學準備測試中,測試者先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從一堆小熊紐扣中拿出10個,放到一個上下一樣粗細的透明瓶子里。之后,測試者拿出一個完全一樣、但預先裝進去40個小熊紐扣的瓶子。測試任務是:“猜一猜第二個瓶子里的紐扣大概有多少?”

      有的孩子看一看就說“不知道”,“猜不出來”;有的采用的是“加1”策略,“11個”;也有一些孩子先用自己的手指頭量一下第一個瓶子中10個紐扣所占的高度(大概是一指高),然后再量量第二個瓶子中的紐扣大概有幾指高。“老師,這里邊大概有40個!”

      追蹤孩子們入學后的學習成績,發現到二年級期末時,能簡單測量進行估算的孩子,數學成績明顯好于其他兒童。

      “《指南》的數學認知部分的目標中,對5~6歲的孩子提出了‘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期望。為什么這樣提?我相信剛才的例子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和解釋了。《指南》的教育建議部分還給出了許多幫助幼兒達到這些期望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老師和家長們認真仔細地學習《指南》,按照《指南》的要求去做。”馮曉霞說。

      翻看《指南》我們可以發現,它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出發,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把每個領域劃分為若干方面,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時,《指南》還根據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列舉了一些能夠有效幫助和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指出了錯誤做法對幼兒終身發展的危害。

      “《指南》不僅僅面向幼兒教育機構,同時還面向家庭和社會,這在以往的文件中都是不曾有過的,其本意就是呼喚全社會對兒童真正的尊重和愛護。”馮曉霞說。

      《指南》字里行間對兒童的尊重不是就觀念而說觀念,而是將“以兒童為本”的理念轉變為可操作的行為。當我們還無法改變所有人的理念,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幼教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時,這個《指南》能告訴從教者“你應該怎么做”、“你至少要達到這樣的要求”。

      王化敏有個愿望,希望在春節期間,能看到更多反映童真的節目,而不是成人化的表演。

    ?

    ?

    相關鏈接:

    省教育廳確定省級幼兒園名單通知
    海南幼兒園收費統一為4項 保教費不得跨學期預收
    海南重新確定省級幼兒園等級 省示范幼兒園名單
    網友曬幼兒園兒子作業?1學期寫28本作業52張卷子
    海南人大代表:建議幼兒園實行一票否決制
    海南:2013年公辦鄉鎮幼兒園覆蓋率將超75%
    海南加大農村學前教育投入 增設幼兒園197所

    ?

    ?

    ?

    ?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編輯:韓靜] 
    ?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
      對于高三的同學們來說,距離2018年高考僅剩1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