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武漢7對父母下鄉教子租用的校園(2012年12月11日攝)。遠離城市的喧囂繁華,逃離升學和考試的壓力。近日,武漢7對父母放棄城市的優質教育,在鄉下找了一所廢棄的小學,自己教孩子誦經讀典、練習書法。 7對家長坦言,此舉實屬無奈,只因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條能夠保護孩子們天性的教育之路。 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攝
真能逃離應試教育高壓?
為什么要放棄現行的學校教育,選擇自己教孩子?家長們稱,自己的出發點是不希望子女重復灌輸式教育模式。
從武漢某名牌高校畢業的家長周泉說,她從兩歲多進入幼兒園,前20年人生不是上課就是考試,帶孩子到村里自己教育,就是不想讓兩個孩子重復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知識填鴨,讓分數成為唯一目標。
一位母親告訴記者,不送孩子上學,原因在于對現行教育體制失去信心。當她女兒3歲送入幼兒園時,老師為使女兒不哭,恐嚇說“再哭,就把你丟進垃圾桶”。聽到女兒回家復述后,她從此再未送女兒進過幼兒園和學校,“這種教育方式怎么能尊重孩子個性發展?”
“石頭和草木,是比變形金剛更有價值的‘玩具’。”家長海女士認為,與城里上學孩子相比,按國外風靡的“華德福教育”理念,關注孩子內在需求,這樣教出的孩子能夠完全接觸大自然,擁有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能力,避免在物質欲望中迷失自我。
10個孩子能在這里呆到何時?如何上初中、高中?能不能考不上大學?成人后如何找工作、靠什么生活?針對記者的種種擔心,家長們說,他們也在計劃每年將孩子送到附近的村小學上2、3個月的學,彌補自辦教學的不足,但更多的是順其自然。
在她們看來,孩子沒有學歷不等于沒有能力,現在社會上還有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她們相信孩子們在這種模式的教育下,將來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找到合適的位置。
家長們還稱,他們每年會組織孩子到全國各地游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這些孩子比別的孩子擁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交流融入不是問題”,“至于高考,還沒想過。如果可能,將來也許會去留學。”
據了解,7個家庭的家長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在此陪伴孩子的多為母親,父親則在城市賺錢養家。這些家庭有的是私營業主,有的是教師出身,也有個別家長是“海歸”。
記者還了解到,這些家長們主張的“在家上學”思想,在全國已有不少志同道合者,他們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已有南京、上海、北京、廣東、成都等20多個分站點,群體內交流頻繁。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