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诰W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鼓勵鄉村兒童入城受教育不等于教育公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林露、熊旭  時間:2012-12-26 09:09:35

      只有中國的鄉村與城鎮,都能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時,人們才不會為了孩子的未來背井離鄉

      這組來自上海的數字頗讓人吃驚: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重高達40%,且還在不斷攀升。小學一二年級,非滬籍學生更超過一半。上海已實現隨遷子女全部在公辦學校或政府委托民辦小學免費就讀,在滬就讀的隨遷子女達50萬。這意味著,今年上海市基礎教育投入的470億元,花在非滬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經費已超百億元。

      很為上海及上海人的胸襟感動。

      在同樣的陽光下,這50萬個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與他們同齡的上海小囡同桌同學同游戲,同樣享受沿海發達都市的優質教育。本來,他們極可能成為鄉村中孤獨無依的留守兒童,在親情的饑渴中艱難成長。

      這也是一個城市最大的善政之一。它為來自鄉村的孩子帶來了親情、優質教育與城市的善意,正在溫暖50萬顆幼小的心靈以及他們未來的人生,也溫暖著同齡城市兒童未來生存環境的穩定安寧。

      然而,和諧下的隱憂也不容忽視。城門一旦洞開,會不會掩蓋更大范圍、更深領域的教育不公?

      50萬人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也給上?;A教育帶來沉重壓力。從前是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隨遷就讀;現在不少人是為了孩子得到城市優質教育,跟隨孩子來城里找工作。一座城市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公共資源是有限的,當50萬變成100萬甚至更多,優質教育還能否繼續優質?洞開的城門是否不得不重新關閉?會不會激起更多關于不公平的抱怨?

      城市化浪潮正重塑著中國的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村莊“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兒童“留守化”現象日益嚴重。人往高處走,人們爭先恐后涌入大城市,是因為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好的教育、更有秩序的社會甚至是更有尊嚴的生命。而在漸次空心化的鄉村,在凋敝的小城鎮,這些卻顯得珍稀而奢侈。

      應該鼓勵城市善待外來務工人員,同時也應意識到,變相鼓勵鄉村兒童涌入城市接受教育,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公平,更不等于公共資源的陽光公平普照。相比全國約5000萬的留守兒童以及更多的鄉村孩子來說,50萬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只有中國的鄉村與城鎮,都能擁有更好的公共資源特別是教育資源時,人們才不會為了孩子的未來背井離鄉。

      在中國GDP總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城鄉教育資源仍然相差懸殊,這不但影響鄉村與城市的安寧幸福,更將波及中國未來的社會穩定和人口素質優化。

      新一輪的城鎮化即將開始,為了公平正義陽光普照,且讓我們深深期盼。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2萬億教育經費重在解決教育公平
    追求教育公平別讓孩子沖在前
    ??诮逃髂旯ぷ靼才?重點突出均衡發展與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 全國異地高考將破冰
    異地高考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不能簡單“一刀切”
    取消異地高考就能實現教育公平嗎?
    異地高考獲批,教育公平仍在路上

    ?

    ?

    (編輯:鄭克姍)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