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海口市退休校長陳起賢和“五老”講師團
    來源:新華網  作者:  時間:2012-09-14 16:36:06

      一封來信引發的新聞

      今年教師節,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收到一封來信,寫信人是海口市瓊山區區長田麗霞。信中說:“2010年貴報曾經報道過大坡中學退休校長陳起賢,用個人積蓄為學校建圖書館的事跡。前不久,這位89歲高齡的老人又把近年來積攢的10萬元人民幣捐獻出來。陳起賢老人情灑教育,十幾年來瓊山區以陳起賢為帶頭人的500多名‘五老’(老干部、老專家、老教師、老戰士、老模范)講師團義務支教事跡也十分感人。”揣著這封信,記者走進了大坡中學,走近了“五老講師團”。

      “再有十萬元就好了”

      那是2001年3月15日,1986年從瓊山區大坡中學退休的老校長陳起賢,在校園一間寬敞的教室里,一邊用抹布擦著一排排的書架子,一邊從地上的大紙箱里抱出一摞摞的書往書架上碼著。“再有10萬元就好了,中外名著就都齊了!”老人自言自語。

      和別人不同的是,校園是陳起賢老人的唯一。從教幾十年來,這位老人從未離開過這一畝三分地。老伴去世了,兩個女兒嫁出去了,校園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

      在大坡中學校園的偏僻處有間簡陋的平房,這就是陳起賢老人的家。按理說,照老人的退休工資,吃點好的不成問題。可老人硬是把每天的生活經費卡到三元錢。煮一鍋飯,燙一鍋菜,拌上點辣醬吃上一天。

      就是這么苛刻地對待著自己,十一年后,陳起賢又湊滿10萬元。今年9月3日是老人最興奮的日子。他早早地來到銀行,辦完相關手續,隨后他馬不停蹄地趕到學校,把一張10萬元人民幣的存單交到學校負責人的手上。此時老人如釋重負,他的眼前仿佛看到孩子們手捧著新圖書那欣喜的面容和爭相閱讀中外名著那專注的眼神。還有比這更滿足的嗎,想到這,老人笑了。

      幾十年來,靠積攢退休工資,老人為校園捐贈了40萬元。老人還在大坡中學設立獎學金,每年教師節時拿出5000元用于獎勵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靠陳起賢每月供給生活費完成小學至大學學業的學生有13人。

      “原來這都是真事!”

      2003年,瓊山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立了以陳起賢老人為首的“五老”講師團。

      第一個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課的是瓊山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鄭經濟老人,作為離休干部,他以擅長講革命傳統故事而聞名。

      “孩子們,咱瓊山區是革命老區,作為老區的下一代,可不能不知道老區發生過的革命故事呀!”一句開場白吸引了瓊山區甲子鎮群星小學的近千名學生。兩節課講下來,讓小學生們記憶深刻的是瓊崖縱隊被困母瑞山,彈盡糧絕,靠喝椰子水頑強抗日的故事;是李碩勛等烈士在海南不畏犧牲,為國捐驅的故事……

      “原來這些故事都是真的,鄭爺爺講的我們從來沒聽過!”“之前我們也參觀了李碩勛烈士紀念園,可我們不知道他的故事,現在他是活生生的了!”作文課上,小學生們寫出了自己的感想。

      為了更翔實更生動地講好革命故事,鄭經濟老人自己動手,撰寫講稿,十幾年來,他在翻閱了大量文史資料的基礎上深入調研,撰寫了以海南解放55周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建國60周年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講稿210篇,在全區近百所中小學講課數百場。

      “敬愛的‘五老’是我們的家長”

      從2003年起,講師團承擔起幫助全區百余所中小學生建家長學校的任務。牌子掛上了,可忙壞了“五老”講師團的500多位老人們。他們走村入戶深入學生家庭,尋找著家庭教育的空白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晚上大人打麻將、看電視,孩子們做得好功課嗎?”“父母當著孩子爭吵有礙孩子身心健康。”“怎樣才能讓孩子聽大人的話?”這樣貼近生活的話題成為每期家長課堂的主題,牢牢地抓住了家長的心。

      家長學校在瓊山區的百余所中小學成立整整8年來,家長課堂從未間斷,累計上課6000多場,參加培訓的家長達90萬人次。2009年瓊山區獲“全國家庭教育示范區”稱號;2010年瓊山區又獲“全國首批家長學校教育實驗單位”稱號。

      今年暑假,瓊山區三門坡鎮一名姓蒙的農民帶著一幅字興沖沖地找到瓊山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上面寫著“敬愛的‘五老’是我們的家長!”原來,他的兒子蒙傳哲考上了深圳大學,他激動地說:“要不是‘五老’講師團王秀凱老人的幫助,我的兒子早輟學了,是王秀凱老人一次次到我們家做工作,教我怎么和孩子溝通,我現在不僅和兒子消除了隔閡,還成了最好的朋友。”本報記者魏月蘅 王曉櫻

    (光明日報)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